谈仁川亚运会——亚运坐标定位方向

    10年前的夏天,中国队在亚洲杯赛中再夺亚军,那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尽管在决赛中1比3负于日本队,但在同巴林、印尼、卡塔尔、伊拉克、伊朗等队的角逐中,中国队的表现可圈可点。可几个月后,秋天刚至,中国队便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因净胜球的劣势而折戟于小组。那是中国足球的拐点,从此开始在低谷中长时间徘徊。

    10年后,中国足球是否有了新作为?同自身相比固然必要,但在一个大的坐标系中拥有广泛的参照势必更加客观,也更为重要,仁川亚运会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定位。

    小组赛0比3毫无争议地输给朝鲜队,1比0提心吊胆地战胜巴基斯坦队,这就是中国(国奥)队真实能力的体现。年龄低于对手、缺少鲁能支援的确是现实,可抛开比分,仅以过程衡量,这支队伍的实力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劲。

    坦率地讲,中国足球并非一无是处,但我们的进步脚步显然不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球队。时光回转到1991年,由徐根宝统率的中国国奥队与朝鲜队同在一组争夺奥运会亚洲区六强决赛的一个席位。当时,中国队客场1比1平对手,主场1比0取胜。从那以后的十二三年间,中国队在同朝鲜队的交锋中,胜多负少。而今,在存有年龄差异的情况下,中国队净负对手3球,其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征战仁川亚运会的朝鲜队,在打法上与几十年前相比没有过多变化,快速、简练、硬朗依旧为他们所倚重,而中国队却时时追赶国际潮流,似乎失去了过去的某些特点,进而处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地的尴尬地带。

    风格与打法的演变往往建立在自身所具备的实力的基础上,如果在能力不济的情况下非要将先进打法生搬硬套,结果多为不伦不类。西班牙队的TiKi—TaKa打法一度被斗牛士们演绎得赏心悦目,但它却并没有获得一致认同,德国、阿根廷、荷兰、巴西等豪门仍旧操练着以往擅长的风格“玩转”世界杯,即便日本、韩国等亚洲球队也未盲目跟风,依然坚守着过去熟悉的打法。

    1994年广岛亚运会,中国队摘取男足比赛银牌。那时,中国队制定的战术最大限度地结合了球员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避实就虚,其中尤以小组赛对阵伊朗队表现得最为充分,避开对方强大的火力,全力防守,并凭借一次反击进球取得最终胜利。

    通过仁川亚运会,我们不妨看看那些异军突起的球队的打法,无论泰国、越南,还是巴勒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那支球队不是根据本队球员的特点和能力设计战术?追求先进的技战术无可厚非,但首先要准确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否则再好的想法也会脱离实际。

    亚运会定位的绝非成绩,而是方向,即使成绩再好,可方向不对,兴奋也是暂时的。只有找准前进的方向,胜利才会持续到来。

(李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