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成选考,真的可以有

    不久前,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笔者“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的观点一度引起社会反响,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是一时兴起,它有充分的理由。

体育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点出了学校体育的问题所在。今年7月2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明确表示将增加体育课时。据笔者测算,按每学期18周计算,中小学体育课可能将增加至252课时,提高幅度达20%。届时,体育总课时数将仅次于语文和数学。

    国家如此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体育理所应当在新高考方案中有所体现。然而《实施意见》只提了一次“体育”。要知道,《实施意见》最牵动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神经的是高考科目设置,3门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3门选考科目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选考中没有体育,其该享有的地位与它目前的窘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选考是无奈的必要选择

    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这个标准经过1989、1990、2002、2007、2014年五次修订,部分标准大幅下降。而国家一份权威报告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稍微好转的“拐点”正是在15岁年龄段的体育中考。

    高考是个指挥棒,有关学校体育的文件再多,只要高考不考体育,学校、老师和家长就不会买体育的账。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被忽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形成的一种偏见。如今倡导体育成为高考的一门选考科目实属无奈。但如果再一味地放任学生体质下滑,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是零。

《实施意见》并未堵住选考路

    《实施意见》中提出,学生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从文字理解,并没有说备考科目就是6门。

    今年9月19日,浙江省公布了该省“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成为高考选考科目之一。这种改革和解读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既然“技术”可以,体育为什么不能成为高考的选考科目呢?高考体育完全可以借鉴已经规范化并且推广10多年的体育中考模式。笔者建议,可以选择长跑作为考试内容,这样既针对目前学生体质的核心指标——耐力素质急剧下降的现实,又有今年7月教育部新颁布的将长跑列为中学、大学必测项目为依据。当然也可以有别的项目,但考试项目一定是客观的、可量化、可操作的。

    体育如果能够成为高考的一个选考项目,将真正体现《实施意见》中反复要求的“改变以学习成绩为考生唯一评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一旦应试教育不再盛行,体育像发达国家那样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体育也就可以退出高考了。

    目前除了上海、浙江外,其他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由衷地希望有省(市)能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以点带面,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南京理工大学  王宗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