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足中、新之战——蒿俊闵爆发!喜?悲?

    虽然未能在热身赛中击败新西兰队,为亚洲杯系列热身赛开一个好头,但国足至少收获了一个“重装上阵”的蒿俊闵:在第83分钟被鲁能队友韩鹏替换下场之前,蒿俊闵的表现无可挑剔,赛后评分也仅仅位列郑智、王大雷之后,高居全队第三位。一时间,那个“中国足球欧洲五大联赛独苗”、“中前场万金油”蒿俊闵似乎又回来了。
    在亚洲杯临近,国家队强打边路的战术又略显单调的大背景下,蒿俊闵的爆发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球队技战术打法(与新西兰队的比赛,蒿俊闵就有几次左右路的换位,其在中路的组织、串联表现也十分不错);另一方面也能发挥国家队现有阵容中的“鲶鱼”作用,将搅动死水,带动其他球员的竞争、全面进步。
    但在喜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蒿俊闵爆发的悲凉——要知道,在所属俱乐部鲁能泰山,蒿俊闵并不是铁打的主力,赛季30轮比赛,蒿俊闵的出场数只有可怜的15次,莫说不如深得球队主帅库卡欢心的刘彬彬(赛季出场29次),甚至就连刚加盟的张文钊(赛季出场28次)也不如,只能和“万年替补”吴兴涵(赛季出场10次)基本持平。
    其实蒿俊闵的境遇与韩鹏十分相似:同样是在俱乐部不受待见,但到了国家队就成了“宝贝疙瘩”。排除俱乐部和国家队技战术打法差别的原因,蒿俊闵、韩鹏的尴尬应该还是基于以鲁能泰山为代表的中超强队大幅垄断了国内足坛本就不多的优秀球员资源,在外援占据绝对主力位置的大前提下,对于本土国脚使用做不到有序、高效。
    广州恒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董学升曾一度是佩兰重点考察的球员,但在吉拉迪诺加盟球队之后,这颗眼见要冉冉升起的锋线新星又黯淡了下去,下赛季想要获得更多出场机会,可能只有寻求转会一条路了。
    从俱乐部的角度考虑,为了在中超、足协杯、亚冠等多条战线上保持足够强竞争力,引进尽可能多的高水平球员无可厚非,但对于这些高水平球员的引进,鲁能、恒大等“中超班霸”们显然过于简单粗暴——回想一下,有多少荣昊、郑龙、张文钊这样的国脚级别的球员加盟了豪门之后反倒被排除在国家队之外?又有多少于汉超、蒿俊闵、韩鹏这样在俱乐部位置尴尬但到了国家队却如鱼得水的咄咄怪事?
    对于俱乐部来说,其责任不单是为自己的城市、球迷赢得更好的成绩,也应该用好、保护好中国足球的“球员家底”,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上场比赛。其实中国足协也大可以推出限制外援、鼓励本土球员出场的措施,之前限制外籍门将,十数年后我们就拥有了杨智、邓小飞、曾诚、王大雷、刘殿座等一大批高水平门将,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为什么不能采取诸如CBA最后一轮只允许外援一人次上场的类似规定?对此或许又会有人拿出“不符合足球规律”的说辞,但一干俱乐部替补在国家队打主力就是“符合规律”?在中国足球水平持续下滑的现在,我们坚守的所谓“规律”就一定是正确的?
    在欧洲足坛,限制外援,保护本土球员也是常态:五大联赛都有对非欧盟球员上场的严苛限制,在俱乐部梯队,欧洲主流联赛更是掐断了非欧盟球员全面入侵的希望。都说欧洲五大联赛、主流联赛是全世界职业足球联赛的范本,既然连他们都能为了本国足球的发展牺牲掉所谓的“观赏度”、“精彩度”,本就刚刚起步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出同样的选择?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