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亚洲杯国足会栽在体能上吗?
曾以为与跑跳有关的,只是速度和弹跳,直到从练体操、健美的老同学魏平那知道了力量——“力量乃运动之父”,力量产生速度、弹跳,三者密不可分。
实际上,跑、跳、投(力量),不仅只是田径、还贯穿于所有体育项目中,是体育的精髓,同时也是人的本能。一个人不会、不练跑跳投,本身就属“本能偏瘫”,职业运动员不练跑跳投?——连回家吃地瓜的资格都没有?
四年前开始关注“体能”,发现从三大球到拳击……问题无处不在。一个主要原因是,自从学前苏联“杠铃加跑圈”体系崩溃后,中国职业体育一直没建立起新的体能训练体系,破了旧、却没立新,从理论到实践非常混乱,以至成大赛成绩每况愈下之主因。
正向世界拳王发起冲击的奥运会冠军邹市明,师从美国著名教练罗奇后,从从未练过跳绳、到用6磅重的绳练,几个月即肌肉、重拳明显提高。内蒙古拳击新人曲鹏,1.91米身高篮球能扣篮,问是否练过速度、力量,“不知道跑多快,没练过力量,胸大肌大影响曲臂防守……”。
“练胸大肌会影响曲臂防守?”——天下奇闻?
中国足球体能训练的“奇葩”就更多、更荒唐了。
一个最典型的说法是,“足球跑的重心低,一般都跑5—10米,是启动速度,快启动、快停,非速度耐力,没必要像田径那样练速度、练100米……田径的跑刹不住车、转不了弯……”
简直胡说!田径跳高、跳远、撑竿跳助跑是什么跑、什么重心,标枪助跑是什么重心,为什么都要练100米、练速度?乒乓球、羽毛球连5米、10米冲刺都没有,为什么也要练速度,林丹能连续以57秒左右连续跑10个400米。皇马的贝尔又是什么跑,传说他100米跑10秒30?
速度是种基本能力,是肌肉、力量、协调、心肺能力的综合体现,能跑100米,跑10米、20米就更不成问题;能以田径100米的重心跑的快,重心低当然也没问题,反之重心低时跑的像老太太,重心高也是老牛拉破车。为什么5米、10米冲刺就只能练5米、10米,100米跑运动员也要练120米、150米,田径的变速跑就更适合足球了。足球不练速度?只配玩去!
另一典型说法是,“一天跑一个一万米也不管用”,“足球是混氧、有氧无氧混合,长跑只是有氧,不适合,没用……”还有人举1997年戚务生带国足训练跑一万米为例,把比赛技术变形、射门高射炮全归咎于练长跑太疲劳……
德国队巴西世界杯夺冠,其美国体能教练的经验之一,是每场人均跑动近12000米、比对手多1000多米——等于场上多一人。世界杯30天7场比赛,每4天就要90分钟内跑12000米,不练长跑?
以中国足球当年12分钟跑平均3000米的能力,不算减速12000米就要48分钟,按每场比赛净时间70分钟,几乎等于不停在跑。12分钟跑3000米能把早饭喷出来,后面那9000米就只能单口喘的走着?你不练长跑,你无氧不行、有氧不行,你哪来的混氧?
戚务生应只短期练过万米长跑,但练体能不能不练长跑、也不能只练长跑,应短跑、长跑、力量交替进行,既互相补充、促进,又让心肺和肌肉交替休息,最后是提高各项指标——一个完整和不断重复的过程,每个过程都上个台阶。而非今练、明不练,或闭着眼练完、跑完完事。戚务生当年只练万米?练完是否测过提高多少?认真练过,还提高了,肯定比赛中会体现出来。本来就瞎练,一喊累还全放弃了?只能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力量没短跑、长跑那么直观,却无处不在。下肢与速度、耐力、弹跳、对抗皆有关,上肢与摆动、平衡、冲撞、抗冲撞、争夺空间有关,中国足球自告别“杠铃时代”后,力量几成空白——看看中国球员的胸大肌即一目了然?
这届亚洲杯国足会栽在体能上吗,紧接着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也危在旦夕?答案已如秃头上的虱子,别怪我危言耸听。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