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洲杯小组赛——围攻

    先接着上回的“运气”说。
    运气可以是一次,也可能是两次,甚至会赶上第三次。不过,当运气接二连三,到了自己都没法解释的地步,运气也就不是运气了,因为它已经演变成一种实力、一种气场。
    本届亚洲杯首战,中国队1比0战胜沙特队时,我们将许多比赛“碎片”归结为运气。次战乌兹别克斯坦队,当对方的艾赫迈多夫在第22分钟以远程折射的方式攻破中国队球门时,人们在感叹运气到头了的同时,是不是还会想到那样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只是进程中的一个悬念,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比赛也许会索然无味。恰恰是这个悬念的出现,运气在慢慢地升华。
    中国队的亚洲杯之旅刚刚经过两场比赛,情节已然跌宕起伏,被乌兹别克斯坦队以折射进球的方式清算了上一场“欠”沙特队的“账”后,紧接着迎来了逆袭,吴曦和孙可的进球不再有运气的成分,每个都是中国队球员经过拼争得来,都是能力的体现,都是掷地有声。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当主裁判吹响中乌之战的终场哨时,中国队正处于围攻对方的态势,这与以往中国队领先后被对手围攻的情形刚好相反,虽然有一定偶然性,但它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队的悄然变化。
    过去,中国队是不太擅长打90分钟比赛的,即便领先对手,在比赛中也会表现得哆哆嗦嗦,尤其在最后时刻,时常被打得上气不接下气,让旁观者看得提心吊胆。中乌之战,包括之前的中沙之战,中国队球员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对比赛节奏的控制有了较大改观,从此前被对手围攻,转而开始围攻对手。中乌之战接近终场时,中国队还有多次破门的可能,机会比对手还多。
    这是运气吗?显然不是。这是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气势,是中国队早该拥有却姗姗来迟的常态,尽管我们苦苦等待了十年,但它终归来了。
    两场胜仗还说明不了太多,中国队还需要更多的、持续的胜利积累自己的信心,并使之形成新常态,这才能表明球队脱胎换骨。
    中国队的出线形势已经明朗,无论下一场与朝鲜队交锋是胜是败都已锁定小组第一名,佩兰也兑现了出征前的诺言。不过,不论未来的对手是谁,中国队都不能放松对胜利的追逐,如果因为赢了两场球就沾沾自喜,那么未免显得浅薄。
    四分之一决赛,中国队将与澳大利亚队或韩国队对垒,取胜难度可想而知,但想想是怎么在遭遇点球的情况下拖垮沙特、在先失一球的不利中逆转乌兹别克斯坦的,今后的困难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在绿茵场上就是这样,你不围攻对手,就会被对手围攻,甭管“袋鼠”还是“太极虎”,该围就围,该攻则攻,没什么可恐惧的,只要有死磕的信念,什么奢求都可能实现,因为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李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