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足——打造什么样的国家队?

    放在以往,国字号,尤其是男足成年国家队的一举一动都是媒体、球迷关注的焦点,但在最新公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家队建设”却被放到了相对较后的位置,此举无疑传递了“不以国家队战绩、表现为衡量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唯一标准”的信息,彰显了中国足球下一步强调协同发展、整体进步的理念。
    当然,“位置靠后”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作为一国足球水平的“龙头”,国家队的表现还是能引发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诚如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所言,足球国家队比赛已经超越了竞技本身,而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为了振奋人民群众信心、激发青少年热情、促进全国足球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对国家队的建设、打造,是必需也亟须的。
    一支有战斗力、有风骨国家队的形成,必然需要作为主体的球员的奉献和参与。早在2013年男足国家队遭遇“6·15”惨败之后,中国足协就已经提出,入选国家队的球员首先要有国家意识、集体荣誉、协作能力、拼搏精神;要领会中国足球的先进经验如“志行风格”,牢记如“5·19”、“6·15”的教训;通过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动员,激发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责任感、荣誉感,树立每场必拼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近一段时间,尤其是亚洲杯上中国男足国家队的表现看,至少在比赛态度上球队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当然,变化的原因并不只是国家队对球员的要求,更有国家队对球员的影响和帮助。
    具体来说,现在的国家队已经不再是一个缺乏凝聚力、让人敬而远之的集体,而已经成为了吸引更多有实力、有想法、有追求运动员加入的巨大“磁石”。别的且不说,单说每场比赛之前,为国家队打造的华丽海报,就足以让每一个国家队球员心潮澎湃。尽管只是一个小细节,但却足以改变以往国家队高高在上的形象,而真正成为了和球员站在一条战线上拼搏的战友、兄弟。另一方面,国家队也加强了对国脚的伤病保障制度,良好的医疗条件、康复条件和保险制度扫除了球员的后顾之忧。
    在《方案》中,还提出了未来国家队选拔要采取“动态选拔”机制,根据数据库对球员状态、表现的实时跟踪,动态调整国家队名单。这一举措的推出,无疑打破了国家队“刷脸入队”的不好传统——即便是知名的、“熟脸”的球员,如果状态达不到国家队的要求,也有可能被调整出队;只要表现出色,哪怕是不怎么知名的球员,也有披上国家队球衣的可能。“打开国家队大门”不但能够吸纳更多潜在的足球苗子,更向外界表达了国家队锐意改革、不破不立的决心。
    在国家队教练的选拔、风格的打造上,也应有相应的规划,不能无原则、无立场地选择教练,更不能无视风格,今天学巴西、明天学德国,而是要立足我国足球发展的实际,摸索出一套最符合中国足球、中国各级、各类国家队的风格打法,将其推而广之。
    国家队不仅仅是一国足球水平的“脸面”,更应是一国足球发展的典范。以国家队建设为起点,带动多领域、多层面、多级别足球事业、足球队伍的共同发展、进步,应是一国足球事业的应有之义。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