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劳伦斯颁奖礼——文有第一,武有第二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是众多“凝聚着中国文化智慧”的名言之一,无数次听、说,却很少去认真琢磨,直到挺完整看完世界体育劳伦斯奖颁奖晚会。
“武无第二”,全是第一,怎么可能,肯定有“猴子称大王”者?或那么多项目肯定有热门、大热门和冷门之分,否则也不会有篮球、排球去与足球争当“世界第一运动”。看颁奖现场众多济济一堂的体育明星,哪个不是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冬奥会冠军,有的还“三连冠”、大满贯、全满贯,是不是亚运会“第一”、全运会“第一”都不好意思、没资格来?
但有“体育奥斯卡”之称的“劳伦斯(拉丁语“获胜”)奖”每年却只各选一名最佳男女运动员(另有最佳团队、复出、极限、伤残,终身成就等项)。自2000年设奖以来,男子最佳只有伍兹(2届)、舒马赫(2)、费德勒(4)博尔特(3)、小德(2)等6个项目的7人当选,他们才是“真正的第一”、冠军中的冠军。从更多人喜欢、承认的角度,其他很多(小)项目的“第一”不得不屈尊“第二”、“第三”……
足球不是“世界第一运动”吗?足球在“劳伦斯奖”里都归了“最佳团体”,曼联、巴萨、拜仁,及法意西德巴西国家队,几近囊括。还有贝利、克鲁伊夫、贝肯鲍尔都“终身贡献奖”上有名。
女子最佳运动员也集中在几个项目上,琼斯、弗里曼、伊辛巴耶娃、恩尼斯、切鲁依约特出自田径,卡普里亚蒂、小威(2届)、海宁出自网球。
为什么田径、网球、足球……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和承认?最具有对抗性、惊心动魄、具有观赏性,是“和平时期的战争”,因此也职业化程度最高。也许是因为“太美国”,篮球和拳击(有俩终身贡献奖)在偏重欧洲色彩的“劳伦斯奖”获奖不多,但其项目影响力仍名列前茅。
谁是中国“大师级体育明星”——“第一中的第一”?至少从2000年后“劳伦斯奖”的角度,是曾劳伦斯奖榜上有名刘翔、姚明(最佳新人)和李娜(最佳贡献奖)。李娜没拿过奥运会奖牌,姚明甚至连(世界大赛)冠军都没拿过,但却几乎毫无争议。
为什么中国古人要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无第一”还好理解?虽是八股文,但也风格各异,观点不同,很难有统一答案。但一层层选拔出来的武状元,应很像奥运会格斗项目淘汰赛,有冠、亚军(第二),及并列第三、第8……难道“武”只指武术?不同门派林立,各自称王,却没统一的“全国锦标赛”,从不交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百度上某个解释更有点意思:“第二要不被第一打死,要不被遗忘;或武功高强者都牛哄哄的,都自认天下第一……
原来如此?
一个全球化世界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标准化,数字化,一体化……连不同国家的作家,雨果、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曹雪芹也可从书的销量,经典的引用次数,拍成电影、电视剧的次数、影响力上分出名次?不同电视节目间的竞争有“万恶之源”的收视率做评判……无论作文、还是文科,早就有“文科状元”了。连“最强大脑”都有世界比赛了,文当然有第一了。
“劳伦斯奖”颁奖还可看出中国主持人的差距。上海台女主持人陈辰号称中国最优秀主持人之一,但在出演过福尔摩斯的英国男搭档“卷福”面前,她还是像小粉丝、或女助手,气场不够、压不住。国内眼下电视频道数以千计,“扔一块石头,砸着5个人有4个是主持人”……但能在“世界赛场”上拿得出手的有几个?我一直很欣赏主持“非诚勿扰”的孟非和体育节目主持人张斌,但他俩都亟须“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国内做“第一”,亚洲、世界能排第几?球迷很喜欢的韩乔生老师一直想做“世界第一”布弗尔、“世界第二”列侬那样的拳击台主持人,但韩老师英语却是真练不出来了。
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一切都可以“名次化”,没人可以闭门造车、自以为是。有些故步自封的第一很可能什么都不是。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