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园足球——校园足球更要“接地气”
先说个和校园足球“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近日,“2015全国软式棒垒球基地学校工作会议”在北京进行,来自全国百余家单位、200余所大、中、小学代表的600余人参加了会议。相比于红红火火、人尽皆知的校园足球,棒垒球项目原本就属冷门,更不要提只是作为棒垒球分支的软式棒垒球了。但让人意外的是,来京与会的学校代表大都对这一项目兴趣浓厚,目前在我国大陆开展软式垒球的学校已近2000多所,申请并成为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学校已达到587所,遍布大陆全部31个省市自治区。
在笔者和学校代表以及来自美国的专家沟通过程中,发现软式棒垒球之所以受到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接地气”,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相比于传统意义上棒垒球比赛,软式垒球首先对规则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对场地的要求和限制也很少,参与人数则可以比正规比赛更多,另外更重要的,是使用球棒、球均为“软式材料”制成,安全隐患较小。
在欧美棒垒球项目流行的国家,软式垒球不但是青少年学生“入门”的理想选择,也是一些业余棒垒球爱好者更愿意采用的活动方式——在公园、操场上,经常能看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孙子孙女一家三代一同玩软式棒垒球的场景。
扯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主题,那就是希望我们的校园足球活动也寻找到更契合我们实际国情的结合点,让这一活动更接地气。
如今校园足球领导机构的主要工作是继续在提高校园足球的普及面,做好培训工作。方向性没有问题,但还是应该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关注“质量”,比如深入研究如何让足球真正进入校园,成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
诚然,很多青少年学生对足球有先天的好感,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踢球、踢好球,如此情况下,培养他们的足球兴趣,让更多人参与到足球活动中来就尤其重要了。
在这方面,北京市京西足球俱乐部负责人陈长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设计了一些以足球为切入点的体育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孩子们对足球项目的规则、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进而在引入其他更加专业的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以目前我国校园层面的足球基础,设计足球游戏、让足球更接地气,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远比引进多少名国外高水平校园足球讲师、教练来得重要,因为他们的工作其实更多倾向于“提高(当然是校园足球的提高)”,但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显然还是“普及”。
以游戏为切入点,校园足球是否也能像棒垒球运动中的“软式棒垒球”一样,设计、开展一些更简单、更有趣也更安全的“次足球活动”?比如“一对一足球”、“三人制足球”等。
校园足球原本就是以足球的方式,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素质教育。从这个思路出发,让更多孩子喜欢足球、参与足球,原本比恪守所谓的“足球规律”更加重要。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