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报道——“沉”下去才能抓“活鱼”

    我有幸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5年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在此用亲身经历谈一谈在新闻写作中的体会。
    我们往往把来自现场的鲜活故事形象地比喻为抓“活鱼”,多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也让我有着切身感受。尤其是对于全民健身的采访报道,各地的表现形式往往十分相似,但只要真正地“沉”得下去,就一定能够从中发现亮点,捕捉到鲜活故事。
    这里讲一个2013年4月我在四川省什邡市的采访经历。当时在与什祁市体育局的同志闲聊中得知,2012年8月初,为了给自己的健身舞队找个跳舞的地方,该市皂角镇泰安村一位普通农妇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市长信箱投书反映,希望村部每天晚上将大门打开,好让村民晚上有地方健身娱乐。结果让这位农妇不曾想到的是,她反映的情况很快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时任什邡市委第一书记左正立即批示:“村部不能成为‘衙门’,要把村部打造成‘党员之家’、‘群众之家’,进一步打开村部门,拉近党群心。”
    8月29日,什邡市委组织部出台《关于在进一步加强开放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用管理工作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意见》,意见规定:夏秋季8点至22点、冬春季8点半至9点村部全天候值班制度,在此期间村部文体健身场地设施无条件向村民全面开放,并提供茶水、照明和音响等设施设备,方便和引导群众健身娱乐活动。至此,距离这位农妇的建议信发出的当月,什邡全市124个村部按市委要求全部为村民敞开了大门供村民开展健身活动。
    这条无意之中获得的新闻线索吸引了我,于是我马上联系投信的村民、健身群众、体育局、市委组织部等方面,同时还下到谷华村、马祖村进行实地采访。通过认真了解核实情况之后,撰写了《打开村部门拉近党群心——什邡市打造村级健身服务阵地》一文,对该市倾听村民意见、关心村民健身的具体做法和在乡村全民健身活动中取得成效做了详尽报道,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一次的采访让我尝到了沉下去的“甜头”,也增强了走基层的自觉性。从黔江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武术班,到宜宾市揣着棒棒糖上训练课的体校教练;从居民自筹资金建小区体育活动场地,到活跃到山村的大学生村官健身服务队,这些反映群众、反映生活的鲜活故事,被源源不绝地发掘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在过去采访报道工作中,也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素材和选题而烦恼,通过这些年来采访的经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基层才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只要真正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就一定能够发现鲜活的素材,从而抓到“活鱼”,抓到“大鱼”。

(邓红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