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创新造就大师 足球需要创新
春节期间,偶遇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之女裘芸。虽然她未承父业走专业道路,但对这门艺术的热爱溢于言表。
作为裘派艺术创始人,裘盛戎先生是京剧花脸全才,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在他曾演出的剧目中,除铜锤戏、包公戏外,还能上演架子花脸戏。他是京剧史上继金少山之后,以净行挑班的第二位花脸演员,他改变了金派30年一统天下的局面,雄踞净行之首,开创花脸一代新风。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铜锤花脸演员大多为裘派弟子或再传弟子,因此有“十净九裘”之说。
谈及父亲的往事,裘芸如数家珍。她说,裘盛戎先生对京剧的执著有目共睹,尤其在唱法上的创新有口皆碑。他之所以自成一派,得益于创新。她还讲到,裘先生酷爱足球,当年曾与年维泗、史万春、张俊秀等一起踢过球。
裘先生踢足球显然是“玩票”,但能与新中国第一代国脚同场竞技,其水平可见一斑,否则大家怎么可能踢到一块?!
对艺术的孜孜追求造就了裘盛戎对其他行当同样认真的态度,而他的严谨精神更是感染了他人。
春节前后,陈家亮、曾雪麟两位老足球人相继去世,尽管两人生前并未看到中国足球的显著进步,但以其个人经历而言,在中国足坛当称楷模。
陈家亮曾经主管中国足球,在任期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足球发展。曾雪麟曾担任国家队主教练,并经历了“5·19”之痛,即便如此,他对技术的推崇为人称道。
两位老国脚健在时,我与他们都有过接触,特别是曾雪麟,曾经数次采访。4年前,我就“5.19”再次同老人对话,他的坦诚、直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尤其讲到那场比赛结束后,曾雪麟用“有点懵了,那种感觉比坐监狱还要难受”来形容。
那是一次意外,但对中国足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创,否则中国足球不但可能获得梦寐以求的世界杯决赛入场券,而且还可能沿着一条创新的道路快速前行。
然而,一切都不可假设,只有当斯人已去时,方觉他们的可贵。
无论陈家亮还是曾雪麟,抑或早于他们仙逝的史万春、徐福生、姜杰祥、张宏根等,每个人都潜心雕琢足球技艺,并在所处的历史时期达到一定境界。而今,这些人纷纷故去,但他们对足球的钻研却是中国足球不可丢弃的宝贵遗产。
现今,中超乃至中甲部分俱乐部正不惜血本大肆引进外援,这固然会对提升中国足球的地位产生作用,但无形中也掩盖了自身的短板,还可能削弱创新欲望。
京剧也好、足球也罢,创新永无止境。裘盛戎在净行中独树一帜,且成为大师,贵在创新。老国脚至今令人念念不忘,源于身怀绝活,其核心同样是创新。
创新造就大师,虽然中国足球距此目标尚有很远的路,但它应是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断创新,才不辜负逝者对中国足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