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足球——保护“生态”刻不容缓
中超中甲部分俱乐部以攀比式的“豪放”出手一掷千金,疯狂引进大牌外援。可以预见,新赛季的中国足球联赛会一如既往地激烈,不仅如此,中超球队在亚冠联赛上的表现也令人期待。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不禁暗自叫苦——国奥队新年伊始三战皆败早早无缘里约奥运会;国家队冲击2018俄罗斯世界杯希望渺茫;国青队、国少队连续多年无法晋级世青赛、世少赛……
为什么联赛的水平上去了,国字号球队的成绩却徘徊停滞,甚至倒退?
我们不能将“罪名”全栽在俱乐部毫无“节制”地引进外援上,但这却是国字号球队屡战不胜的不容回避的外在原因。
平心而论,目前国内球员的水平与外援存在不小差距,在职业联赛中使用外援也是国际惯例。不过,凡事皆有度,怎么将这一分寸拿捏得当,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援的作用,又恰如其分地激发国内球员的潜力,使之水平不断提高,显然是有学问的。
从之前国内及洲际比赛的情况看,国内各俱乐部无限度地放大外援的功能,令这一特殊群体成为中国绿茵场上的“不倒翁”,并与各队的成绩升降关联紧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成为左右俱乐部荣衰的筹码。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球员的生存空间变得较为有限,比赛中锻炼年轻人很多时候成了空话,及至国字号球队的比赛,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与中超、亚冠大相径庭的情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由此联系中国足球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过去五六年,我们为促进中国足球的进步,深入谋划、反复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以广州恒大为代表的中超各队通过悉心运作,使得中超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而且恒大队两次夺得亚冠冠军。可是,这些“成绩”或多或少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的,“生产力”未受到应有保护,否则,国字号球队又怎么可能踯躅不前?
去年12月,北京连续两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这无疑是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付出的“学费”。现在,当部分人仍为一个个大牌球星相继登陆中国足坛津津乐道之际,是否想到了青少年特别是那些在联赛冷板凳上备受煎熬的年轻球员的未来?他们的命运才真正与中国足球息息相关!
中国足球的红色预警已拉响很多次,但“生态环境”依然没有显著改观,虽然有人已经意识到其危害,但我们是否拥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放弃一时的“经济增长”,修复已经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
此时此刻,我们已不能再有丝毫犹豫,不能再给今后再留下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