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足球课如何突破“中梗阻”?
教育部日前印发2016年关于加强校园足球工作要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周必须上一堂足球课,且所有课程将被拍成视频,以利交流,以利实操。我们不禁要为这项加快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工作的举措大力点赞。但在点赞的同时,也要提醒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上好足球课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热爱,显得尤为重要。
按教育部2016工作设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如若每周上一堂足球课,大约要上450堂足球课。课程不少,令人充满美好期许。中国足球人口基数将会大大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必将水涨船高。教育部门用心良苦,值得称赞。
但也有几个“中梗阻”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场地如何落实?这一点在农村可能不是问题,在我国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就很可能成为问题。有些地方有的学校,因为城市土地“梗阻”,连像样的足球场,甚至日常运动场地都成问题。上足球课不能仅仅练练颠球或者简单传球,只有进入比赛程序,才能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是现在学生文化课压力大,有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课时间不断被压缩,先不说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有些无法保证,有的学校每周简化到两次或三次体育课,更有甚者还被残酷剥夺。学生叫苦连天,教师着急上火。有的中考学生只是抓紧准备中考体育项目,而大部分省区中考体育并不包括足球一项,由此,每周一堂足球课如何被保证需措施保障。
三是足球运动技术性强、强度大、对抗激烈,对体能、技巧、心智要求高,不仅培养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意志品质,快速变化的节奏也让学生对足球产生兴趣,从而慢慢在心理上强化认同感。对这项运动有了兴趣,进而产生热爱,进而锲而不舍,进而精进钻研,进而成为佼佼者。如何组织好校园比赛?减少学生受伤几率,增加家长支持力度也很重要。
场地不完善,可以想办法解决;体育课太少,可以主观上破解。而唯独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和热爱度,则是关键所在。有人主张寓教于乐,有人主张重视场地器材布置。比如教学中灵活运用旗杆、标志物、足球墙、人工模具等,都是提高足球兴趣的好办法。让学生在欢乐游戏的气氛中体验足球运动的乐趣,身心发展、陶冶情操,比单纯死练颠球、左右拨球、前后拉球、跳踏球等机械运动要好得多,也有利于让学生从点滴进步的喜悦中增强学习足球运动的兴趣。
有人曾提出设想,如果在小升初、中考、高考时把足球列为考试科目,甚至列入录取总分,是不是足球在校园会普及得更好?会不会也像大把夺取国际奥赛金牌一样,在我国出现一批又一批足坛高手?但这只是表象认知,因为体育说到底不能成为应试教育,也不该最终走向应试教育。体育包括校园足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强筋骨、增知识、强意志、悦身心的运动,是一种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行”途径。
正如陶行知所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这才是足球课如何突破“中梗阻”的根本要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