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苟且和远方”适用于国足

  随着一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发布, “朋友圈”和网络文学已被各种“苟且”和“远方”的排列组合攻占。伴之产生的还有各种争论,轻蔑VS感动,扯淡VS情怀,毒药VS鸡汤。与去年流行的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再次拨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引起了无限的瞎想与反思。这是一个很开放的命题,同样适用于中国足球。
     2002年世界杯前后,中国足球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留洋热潮,那时无论是球员、俱乐部、媒体还是球迷,几乎都持积极的态度。但在日韩球员纵横五大联赛的今天,中国的海外军团不仅势单力薄,留洋与否也常常陷于争论与纠结之中。
     在国内坐享中国足球红利,还是为了儿时的梦想在国外拿青春当赌注,妄下结论显然不妥,可以先试着在亲历者那里寻找答案。
     “去西甲是我的梦想,给钱再少我也会去。巴列卡诺并没有承诺保证给我出场时间。”这是张呈栋去年正式加盟巴列卡诺后的动情表白。半年后,带着中国球员“西甲第一人”的荣誉和梦想未尽的不甘,张呈栋回归了中超。在他看来,中超与西甲最大的区别在于比赛强度和节奏,并称最后20分钟比赛踢得会很吃力,但要是以2014年刚回国时的状态来踢,则不会有任何问题。同时,他还提到了球队的整体性,欧洲球队11个人组合后的战斗力大于11,而中国球队往往小于11。先于张呈栋留洋归来的张稀哲也曾对比过中外足球的区别,他认为沃尔夫斯堡的训练内容与国安其实并无太大差别,区别在于训练强度,训练时很较劲,像实际比赛一样。更早留洋的谢晖则拿穆里奇、巴里奥斯和马丁做过比较,认为在中超好用的队员却未必符合欧洲球队的要求。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理后不难发现,在欧洲踢球最大的收获是高强度的对抗与高球商的环境,这也确实是一个球员获得持续进步的基础保障。
     但适当保持乃至提高竞技水平,却并不是留在国外踢球的充分条件。中国足球的相对水平以及国际认知度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在五大联赛这个档次的球队中谋得一席之地要比以前更难。另一方面,国内联赛如火如荼,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引申价值都已今非昔比。对于职业球员来讲,足球首先是一份工作,除了提高专业技能外,还有很多其他要素要考虑,这与其他行业一样。张呈栋和张稀哲这样有能力去五大联赛一试身手的球员属于凤毛麟角,也难称年轻,踢不上比赛的损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目前中国的主力留洋军团特点是低龄化与低级别化,这样的情况也更加复杂。本赛季中超开始前,一股回流潮已然形成,包括恒大、泰达、富力和鲁能等中超俱乐部连续签下留洋的年轻球员。更为外界关注的是这些球员回来后鲜有比赛机会,似乎买来的目的并非是要马上提高“生产力”,更像作为“收藏品”进行的投资。与此同时,不少留洋球员出国的目的也是镀金,并非全是为圆梦而去。毕竟国内形势这么好,国外却有那么多未知,而且客观地讲,竞技水平在国外能得到提高是肯定的,但真正有质的飞跃却很难,因为毕竟这些球员对足球的理解是在国内形成的,底子也是在国内打下的,球员的资质更是参差不齐。这些球员所面临的风险显然比张呈栋他们更大,当然机会可能也更多。
     面临抉择时,选择留洋或许出自对远方的情怀,选择当下的苟且则是务实的选择,很难以正确与否进行评判。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之所以能激起如此波澜,是因为有人正在或曾经面对过类似命题,这种争论与纠结会一直存在。其实无论在哪,多数人注定只能选择当下的苟且,但这并无碍心中有诗,有了诗的苟且或许也可以是远方。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