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记者——“键盘侠”不好当
入行前,曾收到过圈内一位资深前辈的善意提醒——做记者累,做体育记者更累,所以做什么记者也不要做体育记者;采访很累,采访奥运会更累,所以采访什么会也不要采访奥运会。不过,在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苦读4年,早就立下志向,我最终还是在2003年走上了这条艰辛的道路。
或许会有不少人说,体育记者不就是看看比赛、敲敲键盘吗?的确,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体育记者会是让太多人羡慕的职业。毕竟,有免费的各种比赛看,还能近距离接触体育明星,而且敲键盘确实也不怎么累。但13年工作下来,我还是要说,这真的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尤其是采访奥运会。
13年里,我已经经历了3届奥运会特刊采编工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我作为持证记者全程采访,那是令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因为燕赵都市报特别重视北京奥运会采访工作,在2008年1月1日就设立了奥运驻京记者。作为报社唯一持有北京奥运会采访证的记者,我也在那一天正式开始了北京奥运采访之旅,在了北京安了“家”,一住就是8个多月,其间几乎没有回过家,直到奥运会结束才返回石家庄。当时,石家庄市容市貌变化很快,再回家时甚至已经体味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座城市很多地方已让我感到陌生。
当然,最紧张激烈的“战斗”还是在北京奥运会那近乎不眠不休的17个比赛日。北京奥运会设置了302个小项,作为地方媒体,一般都会重点采访本地有望夺金或者有望突破的项目。河北当时的强项是射击和跳水,所以北京射击馆和水立方成了我的主战场,每天都在这个战场“战斗”完毕后,紧急赶往当天其他热点比赛现场。没有统计那17天我到底跑过多少个赛场,但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几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出发,经常是深夜一两点才回住地。
当时甚至多次和同事开玩笑,我的宾馆房间可以退掉,因为17天里没有一次在那里的时间超过6小时,还不如写完稿子在赛场就地睡觉,这样还能省下每天至少一个多小时的奔波。如此睡眠严重不足、压力巨大的环境,让我不到一周就上了火,半边腮出现肿胀,但每天也只有喝几罐凉茶的“治疗”时间。
事实上,我北京奥运会的经历,只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每个体育记者工作的缩影。北京奥运会后,很多体育记者选择转行,或调任其他采访部门,或直接离开媒体,但依然有不少人坚持了下来,而且每年都有年轻人加入这支队伍,尽管这些人中每个人都体会或者被忠告过——这个“键盘侠”不好当。
因为,报纸存在,媒体存在,关心体育的人存在,所以这些“键盘侠”必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