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世界杯亚洲12强赛——我们没有算计的资本
今天晚些时候,2018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十二强赛的分组就要揭晓。时隔15年,中国队再次进入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最后阶段的角逐本身就让人期待,何况我们在小组赛征战中又是如此幸运。于是,中国队与哪些球队同组更利于进军俄罗斯为人所关注。
平心而论,中国队晋级十二强赛已然非常幸运,就目前实力而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仅要付出坚韧的努力,同时还需幸运女神再次眷顾。憧憬未来固然寄托着人们的良好愿望,但这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及对手客观的分析与判断上,脱离实际的追求即使再美妙,也无异于空中楼阁,转瞬间就会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抑或分组揭晓后,建立在“出线”基础上的算计,或多或少多夹杂着投机取巧的成分,它与短暂的自我安慰、自我满足又有什么区别?所以,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于中国足球今后的发展不但没有丝毫益处,反而容易使我们踏上周而复始的老路。
不妨回望一下过去几十年,哪次世预赛分组后我们没有精心算计过,可结果大多又怎样?
1993年世预赛,当我们获悉中国队与伊拉克、也门等队争夺一个小组出线名额时,立即“欢呼雀跃”,主观地认为经历了两伊战争及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队实力大不如前,也门等队根本不值一提。可在比赛中,施拉普纳领军的中国队恰恰被这两个对手搞得狼狈不堪。
1997年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中国队首战被伊朗队4比2逆转后,失落的情绪随之弥漫,但之后错综复杂的形势又令中国队看到一丝出线曙光,可算计来算计去,在客场挑战沙特队时,错误的指导思想使得战机贻误,最终与法兰西擦肩而过。
2004年11月17日在与科威特队“隔空”竞逐净胜球时,我们同样陷入算计的怪圈,虽然最终7比0大胜中国香港队,可当比赛结束时,自己都没搞清楚究竟是出线了还是被淘汰了。
世预赛不同于毕其功于一役的“死磕”,主客场双循环的赛制无形中降低了爆冷的概率——一场比赛或许可以出其不意,但场场都要以弱胜强也许只是个神话。以前,我们往往把形势想得过于乐观,因此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算计能为“出线”助一臂之力,焉知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实力。
基于过去的教训,我们这回千万不要再算计了,已经有所算计的,就此打往;准备算计还没算计的立刻断了这个念头,因为中国足球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资本。
放眼中国队在十二强赛中的那些对手,怎么能断定中国队同伊朗、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尔、泰国同在一组就占便宜,与另外的对手在一起就吃亏?这都是一些人的臆想,在比赛中如果不把实力、拼搏、智慧等因素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跟再弱的对手较量也没法取得如意的结果,此前同中国香港队的两次交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