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收藏——“旧闻”也有人记得
我们一直在说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是碎片化的,新闻报道的保质期只有一周。但体育与文化一旦碰撞,时间便不再是阻碍报道价值的门槛,“旧闻”也有价值。哪怕已经过了几年,你的文字依然有人记得,这种感觉挺棒的。
今年4月,我与部门同事被派往福州负责体博会采访报道。在展会上,我逛到球类展区,远远听到一个人在喊“小丰”,由于姓氏比较特殊,条件反射地回头寻找,看到一个有点面熟的老人。我这个疑似“脸盲症晚期患者”想了半天也没认出是谁。老先生笑着说,“你三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采访我的,现在我换了发型就不记得了。还得感谢你为中国体育用品收藏作出的贡献呢。”才猛然想起这位光头老者就是中国体育纪念品收藏大家李祥,之前负责体育文化报道时有短暂接触。
“小丰你还记得吗?当初你采访我的时候这行刚起步,市场也不太好,成系列的藏品也不多,现在可好多了,体育产业发展,有很多人也对体育收藏感兴趣了,好几个产业园想邀请我们去做展览,想给园区加点‘体育味道’。你看,当初那篇报道,我们在磕磕绊绊中畅想体育收藏的春天,现在春天终于来了。”
关于体育收藏“旧闻”的故事还未结束,5月初的某一天,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那边说“您好,我是某某博物馆的负责人,您还记得你写过一篇内蒙古西乌旗男儿三艺博物馆的报道吗,觉得那篇文章很有趣,现在我想联系馆长,有一些体育收藏展览活动希望能搭建合作关系,可以把联系方式给我吗?还有,您编辑过的版面曾刊登一位来自武汉的曹先生写的乒乓收藏文章,我们想用一下,能帮我找到他吗?”
有人记得我三年前写的文字,心里自然美。记得大学时现代汉语课老师让我们演讲一篇文章,名字叫《读书人是幸福人》,大概内容是因为读书人可以走进别人的世界,所以是幸福的。现在,我想说,写下文字并有机会让别人读的人,是更幸福的人。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很荣幸自己能用笔尖见证、记录中国体育的发展,尽管只是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