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谈有过教训 经历才完整

  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对中国体育来说,1988年奥运会就是这样一次必不可少的经历。
  奥林匹克运动源于西方文明,19世纪殖民主义入侵后传播到东方。当旧中国和连代表祖国资格都没有的朝鲜半岛选手出现在奥运赛场的时候,奥林匹克运动强调的公平、公正已经被严重扭曲。由此,借助体育竞技表明不甘受辱、争取民族强盛,成为弱者的强烈愿望,体育强国的思想并不是由体育本身形成的。
     1988年,中韩尚未建交,官方称其为“南朝鲜”,从北京到汉城,要在香港或东京转机,两个小时的飞行距离被拉长到大半天的航程。东道主组织记者各种参观、访问活动,推介他们的产品、技术和民族文化,甚至举着汉字横幅在赛场上为中国选手加油,希望利用举办奥运的契机打开中国市场,加强双边文化交流。说到底,这些表现也是“体育强国”的心态。
     中国代表团赛前的准备显然并不全面,对于4年前洛杉矶奥运会上的收获判断失准,如果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抵制的影响打个对折,争取在汉城拿到七八枚金牌,这样的目标应当是有希望的。结果,中国选手被自己和对手造成的双重压力所累,举重、射击等强项的失手很快产生多米诺效应。究竟输给了对手,还是输给了自己,已经弄不清楚。笔者奔走多处赛场,目击体操队楼云和乒乓球女双决赛。中国代表团总共才得到5金,能赶上两枚金牌,在中国记者当中绝对算是“命中率”很高的了。
     汉城赛场上栽了跟头,看似中国体育的一大教训,但是,这个代价换回的收获远远超出竞技范畴。奥林匹克舞台上太多世界顶尖选手的实力可望不可即,教练员、运动员乃至记者亲眼目睹了苏联男篮中锋萨博尼斯为代表的内线攻防新趋势,见识了身高超过两米的比昂迪在泳池中比小个子节奏还快,领略了百米飞人大战如何“欺骗全世界”。同时,奥林匹克大家庭追求“全家福”的意义体现了体育运动回归本质,推进人类和平、进步的共同理想,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城市发展。大众体育意识、体育理念、体育文化既需要长期积累,也需要抓住机会实现质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城奥运会让中国体育界乃至全社会补上了一堂全面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必修课。
  那一届奥运会落幕后,《兵败汉城》、《汉城不是洛杉矶》等专著接连问世,提出一系列引起争鸣的观点。中国社会正值改革开放的前夜和思想解放之中,到奥运舞台上走一遭,究竟是证明体育能强国,还是展示强国之体育,已不再是体育领域自己说了算,奥运会也不再是少数竞技精英的梦想。从世纪之初“我要比呀”的奥运梦想到这一届奥运会战绩的失落,是中华民族接受奥林匹克思想的两个关键节点。在参加一次奥运会和拿一次奥运会金牌之后,人们认识上的再度深化还要等待下一个节点──举办一次奥运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