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专业路——人生中那根窄窄的独木桥

  前几天,流传的一则故事听了让人唏嘘不已。一个18岁的女孩,是杭州一个体校的体育特长生,她从10岁就开始练短跑。而她今后的道路她妈妈也已经为她规划好了:通过体育特长取得国家级运动员称号,然后在高考时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但不幸的是今年4月女孩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当场躺在地上不能动弹。医生的诊断是腰部骨头裂开,腰椎滑脱,建议她不要再做剧烈运动,否则会有瘫痪的风险。
  这对一个女孩来说已经够不幸了。但更不幸的是为了明年的高考,妈妈竟然不顾大夫的警告,不顾女儿的哀求,逼着她休养了一个月之后回到艰苦的训练场。于是女孩便开始了痛不欲生的训练……听到这里,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母亲太“二百五”了吧?面对女儿的健康,怎么可能还会有第二种选择?当然是健康第一!哪怕有一点点的危险隐患,当母亲的都要千方百计地规避,怎么可能让宝贝女儿冒如此明摆着的风险?
  不过该母亲的一番言论,也是目前我国教育界某些弊端的真实“剖析”。她说:“不练体育能干什么?文化课是肯定跟不上的,不学体育就没有退路了!”是啊,我们社会认定的青少年成长的道路只是这一条——上大学,我们能指明的“光明大道”也就是这一条。而为了上大学,家长们各显其能,为孩子精心设计了过这个“独木桥”的攻略,凭体育特长生升入理想的大学是众多攻略中的一个。如果该女孩中断了体育特长生训练,那么她通往大学及至“成功”的“独木桥”就断了,那么她的人生也将是不“完美”的了。
  人的一生,全都寄托在这么一根窄窄的“独木桥”上,是不是太狭隘了?不能给我们的青少年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提升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路径,那我们的教育肯定是有问题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在于培养一代代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新人,而不是只能通过高考这根“独木桥”的新人。
  再说,我们的高校应该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人,他(她)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即便是那个女孩侥幸冒着危险考上了重点大学,那么给她身体和心理留下的伤痕,也许会用其今后更多的时间来舔舐。
  健康,应该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我们必须百般珍惜、精心呵护。
  近来经常看某卫视的一档社交服务类节目《四大名助》。节目由主持人搭档三位一线名嘴嘉宾组成的“四大名助”阵容,通过嬉笑怒骂的讨论、分析,帮助普通人解决各种奇葩的烦恼问题。我想,杭州女孩如果参加节目,现场对其母亲的所作所为吐槽,一定会得到“名助”和现场观众的极大同情。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