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跑马拉松——快乐跑马莫忘初心

  今年6月,我结束一场马拉松的报道乘高铁返回北京,一路上遇到很多刚刚完赛的跑友,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跑马的感受。其中一位退休老大爷情绪最为高涨,宣称过去的半年时间自己已经跑了19个全程马拉松。我和其他跑友们都忍不住向老大爷表示钦佩。但老大爷随后的一句话却让人听起来不太舒服,他说“我从来不跑半程,那也能叫马拉松?!”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半程马拉松和半马跑友的不屑。

  我能理解老大爷的这种“自豪”之情,毕竟全程马拉松不是谁都能参与的,即便参与也不是谁都能完赛的,即便能完赛也不是谁都可以平均一个月跑三场的。如果按照频率和强度划分,老大爷绝对算得上国内的“一流选手”。但我相信,从实力上说,老大爷绝不可能一步登天,他肯定也是从5公里、10公里等短距离起步,慢慢提高到42.195公里。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忘记了,马拉松所蕴含的一个基因,就是平等,无论什么阶层、什么年龄、什么社会地位,大家都可以同时站在起跑线上,甚至业余选手都可以和职业选手同场竞技。只要跑起来,任何人都可以享受这项运动的快乐,不管能不能跑完全程,都值得尊敬。

  这又让我联想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跑友太过追求完赛奖牌或者PB(也就是个人最好成绩)。我曾经不止一次见到过,有些跑友因为未能在关门时间完赛而唉声叹气,甚至“梨花带雨”。客观来说,马拉松有挑战自我的精神内涵,有所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挑战和追求要建立在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上文提到,全程马拉松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参与,半程马拉松也是如此。没有科学的指导和一定的训练量,就单纯追求完赛或者最好成绩,一来不现实,二来也容易导致受伤。其实不光是马拉松,参与任何一项运动,最基本的目的是健康,如果脱离了健康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上层建筑”,早晚会追悔莫及。

  还有一个现象,如今很多跑友跑马成瘾,经常一到周末就想着到全国各地跑一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自己的家人。我认识的一位中年跑友就经常说,跑马拉松最对不起的就是老婆和孩子,人家一到周末就全家团聚或者出门旅行,而自己却经常把他们扔在家里。有一位跑友的爱人就曾经半开玩笑地询问,能不能走个“后门”,不让她的丈夫“中签”。

  我觉得,跑马拉松满足健康和精神需求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记自己对家人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如果能够带着家人一起出行,甚至把他们发展成马拉松跑友,这也是个比较完美的办法。如果不能,还是要在跑马和顾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让家庭和社会变得更和谐、更幸福,也是马拉松运动的一个内在价值。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