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青训如何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

  每年一月,有关中国足球青训的喟叹便不绝于耳——这一方面因为一月向来是国内成年足球赛事的淡季;另一方面则由于日本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决赛大都在这段时间开打。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让原本只存在于《足球小将》这样漫画里的场景真实地呈现在所有中国青少年足球人、球迷、媒体面前,于是,所有人都不得不问一句:中国足球青训想要赶超近邻日本,究竟要多久?
    一个看似问询数字的问题,却根本无法用数字回答:我们可以轻易计算出体育产业总量的数字;计算出国内足球人口的数字;计算出如火如荼的青少年足球比赛、校园足球比赛的数字;但却无法计算出我们的同龄球员想要拥有日本高中球员娴熟的个人技术、妙到毫巅的团队配合所需的时间数字;无法给出我们的学生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而不是参加眼花缭乱的课外辅导班所需的心态转变数字;更无法想象一项高中足球比赛如何能生存95年之久,进而成为全日本球迷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足球圣殿。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竞技场上我们的青少年球队、青少年球员较之日本的同龄球队、同龄球员的差距只是体现了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功夫在诗外,差距同样在诗外。
    就在日本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决赛鸣哨之际,中国足坛也曝出了一条有关青训的新闻:由中国足协、教育部全力打造的“青少年大区赛”面临数千万元的资金缺口,这项被誉为很有可能解决我国业余和提高间衔接段落的赛事,还没开打就面临窘境。笔者没有对日本的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的经营情况进行调研,但从日本国内青少年的投入程度,决赛期间球场涌入4万人的关注热情看,招商应该不是难事,但在我们这里,不但一直没有一个让国内所有青少年球员都为之梦想、向往的高水平青少年赛事平台,即便是升腾起了“可能”的苗头,也可能会被现实的冷水扑灭。
    笔者不由想到了之前采访过的一个北京市的11岁孩子黄子轩,身为北京市青训中心选拔队球员的他每周末要至少参加三场比赛:学校内部组织的、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系统组织的,踢到后来,身心俱疲,和爸爸抱怨“不想练了”。
    如今国内的青少年足球氛围,并非过冷,而是过热,还有点盲目的热,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共青团、少先队……几乎所有相关部门都一头扎进了校园足球的汹涌波涛中,从表面上看,训练多了、比赛多了、热闹了,但质量却没有提升,球员还在频繁的低质量重复中消耗了时间和兴趣。
    中国青训要发展,想要真正“撸起袖子加油干”,自然需要很多补强的方面,但首要一点,就需要各方面、各相关单位携起手来,打造出一项如日本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一样的标杆性的赛事!让我们踢球的孩子以参加这项比赛为荣,以在这项赛事问鼎为目标,拥有令人感动的足球情怀,让足球文化真切地落地、呈现。
    最后,还是要呼吁一下在引进内援、外援上动辄投入过亿元人民币、数千万元美元、欧元的职业足球大鳄,如果有可能,也将关注目光投向我们自己的青少年赛事,关注我们自己的足球苗子,毕竟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可能由资本支撑,如果我们的足球年轻一代的脊梁、肩膀也像钞票一样柔软,那注定没有希望和未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