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德:冰球恶补其短板须尽早展开布局
札幌亚冬会落幕,中国冰球队在本届比赛中的成绩喜忧参半。从比赛开始,中国代表团就对这一集体项目倍加重视,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在中国代表团成立时特意为冰球队鼓劲,亚冬会期间又多次赴现场观战,这些信号预示着振兴中国冰球的工作即将展开。
中国冰球的短板究竟短在哪里?记者采访了中国冰球队领队于天德。
记者:中国冰球的短板在哪里?
于天德: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争取优异成绩,而决定成绩的关键因素是人才。近年来,中国冰球的水平未见明显提升,问题出在人才短缺以及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上。以参加本届亚冬会的中国女队为例,21个参赛队员是从国内同一水平的25名选手中选出的,这个范围外的队员的水平目前还无法同她们相提并论,选材半径之短可想而知。男队的状况也不乐观,与理想状态还相去甚远。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于天德:社会各界对冬季运动的关注与重视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有了巨大的改善,但要想在短短几年里培养出优秀的冰球选手,进而使水平获得质的提升具有较大难度。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冰球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当时成绩不错与“生源”质量较好有直接关系。那时,运动员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体育的崛起,振奋了民族精神,其中中国冰球也作出了贡献。1981年,中国男子冰球队在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中先后击败丹麦、保加利亚、法国、匈牙利、英国、朝鲜等欧亚队伍,以亚军身份晋级B组;1986年和1990年亚冬会,中国队蝉联冠军。那是中国冰球的一段辉煌岁月。然而,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近10年,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家长为孩子规划的成长之路中,体育的比重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冰球人口随之减少,继而影响到竞技水平的提高。
记者:当前这种状况未来能否获得改善?
于天德:5年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于发展中国冰球运动将是一个良好契机,目前这项运动在社会上逐渐流行,以北京为例,一些大型商业设施内铺设了冰场,吸引了不少孩子打冰球,这是中国冰球发展的潜在动力。
记者:站在专业的角度,你认为提高中国冰球的水平应当做哪些工作?
于天德:改变现状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冰球有其自身规律,切忌急功近利。着眼2022北京冬奥会,我们要及早布局,围绕部署,扎实深入。就竞技层面来说,应该从冰球发达国家聘请高水平教练员,不仅要执教球队,还要指导国内各级教练。教练员的观念获得更新,水平获得改善,球队的水平自然而然会提高;普及方面的工作现在各地已陆续展开,但这需要时间,不要期望一蹴而就。
记者:札幌亚冬会,中国女子冰球队的表现基本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
于天德:应该说,中国女队具有良好的传统,1996年和1999年亚冬会,均摘取金牌;1998年长野冬奥会名列第四,只是近年来水平出现下滑。不过,就本届亚冬会而言,气势的改变促进了女队水平的发挥,尤其同哈萨克斯坦队的那场交锋,我们从精神层面打垮了对方,信心足了进而又能促使技战术水平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不仅对冰球,其他任何项目,精神作用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