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以“工匠精神”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作为中国皮划艇项目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第一枪”,2018年全国皮划艇静水冠军赛1月13日至16日在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牂牁江举行。年仅19岁的太原姑娘马亚男技压群芳,以个人国内比赛最好成绩连夺500米、1000米划艇两项冠军。看到这一幕,太原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波难掩激动之情。
青少年竞技体育成绩好,源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好。马亚男就是太原市体育局以“工匠精神”推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中涌现出来的新星之一。
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体育后备人才,后备人才资源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为此,2012年7月,高波一上任就提出,必须遵循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将工作重点放在着力加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了包括太原市体育运动学校、太原市二体校、太原市游泳学校及太原市体育工作队共4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增设了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竞技项目,填补了山西省水上运动空白。
高波认为,推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坚持体教结合,创新培养机制。为此,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方针,加强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抓牢体教结合,走“体教共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将部分项目直接开设到相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的扎实开展。并积极创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通过开展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组织参加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等活动,发现了一批体育后备人才苗子。
高波认为,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离不开“工匠精神”。近年来,太原市着力加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养出一支支甘于奉献、业务精湛、拼搏进取、能打硬仗的坚强团队。运动员、教练员秉持“工匠精神”,不顾伤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苦耐劳,加班加点,十年磨一剑,最终夺得名次。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以服务运动员为己任,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支目标明确、甘于奉献、团结拼搏的优秀团队,才能经得住各种大赛的考验,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捷报频传——
在2013年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太原籍运动员获得3金、3银、4铜的优异成绩;
在2014年第17届亚运会上,太原籍运动员取得2金、1铜的成绩;
在2015年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太原市体育代表团取得了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7枚的优异成绩,为太原市参加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太原市游泳运动员曹玥、击剑运动员郝佳露出征奥运,郝佳露在女子重剑团体赛中获得银牌,不仅打破了太原12年无缘奥运会的沉寂,更是时隔32年后龙城体育健儿再次登上奥运领奖台,实现了“省运领先,青运有位,全运有金,奥运有人”的奋斗目标,将太原市竞技体育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太原市运动员取得了18枚奖牌,奖牌总数比上届近乎翻番,占全省35枚奖牌总数的51%,太原市竞技体育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