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清明节假期去采访,我发现一条之前走过的路旁,施划了健走步道。在这条步道上,每隔500米都进行了标记,这样就能方便参加健走的群众,及时了解自己走了多长的距离。虽然,相比很多地方修建各式各样的运动场地,这只是一处不大的改变。但是,对于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来说,这既是一条健走步道,更是一处时刻提醒大家每天要保持必要运动的“宣传栏”。

  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更多时候是与群众体育打交道。时间长了,就养成了时刻观察所到之处群众健身场地、健身活动的习惯。以自己生活的北京来说,如果某个地方,有段时间没去,当再到这里时,若有新修建的健身设施,自己基本可以第一时间找出哪些设施是新添加的,哪些是上次来时旧有的。这就是因为工作原因,而培养的一项“特殊技能”吧。

  其实,和很多人十分关注自己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一样,作为一名报道群众体育新闻的记者,我一样也十分关注各地的健身场地设施。因为,这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了解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很多时候和采访对象聊他们身边健身场地设施修建的故事,会成为我采访时的开场白。

  同样在北京,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近些年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种类,不仅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迅速。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步道、羽毛球场……可谓应有尽有。和很多人的感受一样,如今群众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10分钟健身圈,越来越多出现在北京百姓的生活中。而根据之前采访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增加,新建成314处多功能运动场地和36公里社区健走步道,配置更新室外健身器材2万余件,全市共有体育场地设施约3.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5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口比例达到50.18%。这组数据,无疑印证了大众的感受。

  作为一名群众体育新闻记者,我除了宣传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及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有何先进做法与经验外,还肩负着关注社会发展与民生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报道更贴近群众,也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时刻关注所报道领域的最近动态,时刻观察并善于观察所报道领域的最新变化,我想,这应该是作为一名记者最基本的能力与素质,也是做好新闻报道的重要一步。(转自4月6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