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特色体校创新训练模式注解体教结合

        与初夏逐渐开始热起来的天气相比,记者日前在四川省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的柔道馆里看到,近百名汗流浃背的队员正在捉对进行训练,队员们“杀气腾腾”,喊声震天,让这里的气氛比时下的天气显得还要更加的火热。
        绵阳奥林匹克体育学校校长付建军告诉记者,在这里受训的90多名队员均属于四川省柔道队二线队员,他们有的目标参加省运会,有的是想去省一线队和国家队,有的则是想进入高校深造。而现在全校有在训学生上千人。他说,“这都是近年来我们实施的‘大体校’带来的变化。”
        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绵阳的业余训练也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了一段起伏的发展经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由于从事专业体育的辛苦和成材率不高,且退役后就业困难,绝大多数人都开始远离竞技体育,体校的招生也从以前的香饽饽变成了‘老大难’,业余训练工作也一度面临尴尬。”付建军十分感慨地说:“在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学校在训的学生不到30人,体校为了招到学生,甚至不得不动用私人关系到处求人。”
        转机从2007年开始出现,当时绵阳体育局提出了“以体校为龙头,体育传统校、训练点为龙身,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会为龙尾”的新的“大体校”业余训练的新模式。开始在全市范围内   选择办学质量高、基础设施好、生源条件优的学校,建立训练网点校,每年拿出近30万元资金扶持建设。特别是在2010年绵阳成立教育体育局后,绵阳的“大体校”业余训练新模式所面临的政策和体制性问题迎刃而解,“大体校”建设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绵阳市共建立起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训网点校100余所,与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建立合作、协作关系的学校10余所。建成安县中学、花荄中学的垒球;绵阳中学、绵阳二中、实验中学的田径;绵阳一中的赛艇、皮划艇;绵阳外国语学校的射击;绵阳十三中学的柔道等多所体育特色学校,为绵阳市选拔、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更是人才辈出,他们与绵阳实验中学“联姻”后,把业余训练、选拔输送和高考升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培养出了龚华、莫琴琴等柔道世界冠军,还在2011级体育特长班学生高考上大展身手,120人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本、专科达112人。
        “大体校”建设不仅有效促进了绵阳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前常常招不到学生犯愁的绵阳奥林匹克体育学校现在也成了“香馍馍”,因报考人数骤增,学校已决定再建一教学大楼满足需要。绵阳实验中学也因“联姻”奥林匹克体育学校,为学生成才开辟了一条多元化途径,成为绵阳以特色兴校的典范,多次受到绵阳市政府嘉奖。作为射击运动网点校的绵阳外国语学校成为绵阳市射击动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基地,在2011年省射击锦标赛中荣获金牌5枚。迄今已向全国各高水平运动队、部队及大专院校输送专业体育运动人才38人,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射击运动四川省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称号。
        “可以说特色学校建设的开展,成为开展体教结合重大的契合点,因为这时双方都有了需要,这样不仅对开展业余训练扫清了阻碍,也成为学校的需求,他们的积极性也就成就绵阳‘大体校’带来的大变化了。”从事30多年业余训练的绵阳市教育体育局卢贵全副局长十分感慨地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