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华在全国运动员文教和保障电视电话会上的发言
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 沈建华
(2012年7月3日)
徐汇区教育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指导意见》,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上采取有效举措,完善机制,取得较显著的成果。运动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地理、计算机科目合格率达100%,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合格率达57%以上,高考录取率达100%。由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带动了区内业余训练的发展。23个奥运项目在全区中小学校广泛布局;向上一级输送优秀运动员持续排名全市三甲,荣获首届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奖牌总数第一、第1 4届市运会团体奖牌及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一、积极探索,形成体校教学工作新模式
一是构建一体化教学平台。徐汇体校的文化教育副校长和文化教师由区教育局委派;教育经费由区教育局拨付;体校教师职称评定与资深教师引进均有相应保障;区教育局多方协调,完善体校招生机制。体校依托市师范性高中——位育中学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两校在师资、场地和教学设施上实现共享,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创新体校教学模式。徐汇区体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班额不超过25人,有效提高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针对体校学生训练、竞赛与学习的矛盾,学校以多种方式分层为运动员补习文化课;推进互助式教育,以带教、共建等方式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方法,营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氛围。同时,开展“从小披团旗,长大披国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三是完善体校管理机制。深化“课堂育人、操场育人,教学育人、训练育人”的培养机制,帮助运动员增强自控能力;落实教师跟训、教练员跟课机制,促进教师与教练员换位思考和工作认同;设立《位育体校学生双优奖》、《位育体校优秀班主任奖》、《位育体校教学质量监控奖励》,出台《徐汇青少体、徐汇位育体校体教结合优秀个人奖励办法》,以奖促教、促学,激发教练、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教练员和教师的责任意识,由教练员、教师共同承担学生训练、教育任务;将运动员的文化成绩纳入教练员考评指标,聘请教学专家实施教学监控。
二、创新机制,为普通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在抓好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同时,徐汇区敦育局对区 内所有承担运动项目布局的学校,就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形成相应工作机制。具体做法是: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依托《徐汇区体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和《体教结合新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进行顶层设计,为教育部门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政策保障。二是畅通升学绿色通道。围绕保障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引进潜质突出的优秀体育苗子的目标,充分发挥教育部门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保障运动员升学的绿色通道。三是突出个性化培养。如上海中学与华东理工大学合办乒乓球运动队的过程中,为运动员单独编班,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东二小学在推进学校游泳特色项目的工作中,游泳班由班主任、教练员担任共同责任人,定期交流,共同培育小运动员。四是优化教学和训练设置。如南模中学、位育中学等学校,制定教师与运动员、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互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训练的课程安排,切实做到教学和训练“双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