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学学校着力解决体育场地不足问题
当第一座象征着现代化都市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时,全世界几乎在一夜之间吹响了城市化的号角,从此,城市化的脚步就从未停歇,等我们反应过来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围在一个钢筋水泥组成的迷宫当中。在国内的大多数城市当中,人们在无限争夺发展空间的同时,却忽略了原本应属于孩子们的空间——学校,一个个被围在城中的学校几乎没有一丝多余的空间可供其发挥。天津的中心城区和平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里被充满风情的历史建筑所占据,也大大减少了和平区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这里的学校也只能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走进了位于和平区的几所知名“小”学。
学生人均场地从“8”到“0.8”
和平区在天津市的几个城区中以富有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剪纸风格而著称,这里的每一个场景都能够透露出历史的痕迹,这里的学校也以“老、小、散”而著称。坐落在和平区南京路上的耀华小学,几经更名换址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在一栋教学楼后,只有一片跑道还不足两百米的操场供学生进行活动,这里的生均活动面积只能达到2.4平方米,却已经是全区的第二大小学了。
据记者了解,天津市对于中小学生活动场地面积的要求是生均8平方米,然而在记者走访的几所小学中,一片拥有200米跑道的操场几乎都成了学校的奢望,其中最小的和平区中心小学,只能够勉强达到生均0.8平方米,整个校区,除了教学楼以外,能够称得上操场的就只有一片看似正规的篮球场,如果是按照正常学校的体育课和课间操安排的话,场地中必然会人满为患,但是记者看到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游泳操、呼啦圈、轮滑……在小小的操场上,孩子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操场的大小并不能影响他们在运动中享受快乐的心情。孩子们被安全地分配在各自的区域内,或跑或跳,热闹但并不混乱,有序但并不拘谨,即便是小小的场地,也能让孩子们沉浸在体育的乐趣之中。
“歇驴不歇磨”解决场地难题
“孩子们一星期不上体育课就别扭死了。”耀华小学的体育老师吴晨光说,虽然场地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孩子们对于体育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解决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运动需求就成了学校体育开展的最大问题,“以前一个孩子一星期只能做两到三次操。”和平区教育局局长张素华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学校的场地问题,“十一五”期间,政府共投入42个亿,将28所中小学全部进行布局调整,有的异地重建,有的由小变大,有的分散换集中,已经基本解决了中学的场地设施问题,部分小学也都已经按照年级进行分区,现在的场地已经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够做操。
除了每天的做操时间以外,为了满足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各个学校都依照自己的特点,在课程安排和场地安排两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活动进行调整。“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就叫歇驴不歇磨。”张素华说,从早晨第一节课到下午放学,这些不大的操场上始终都有学生运动的身影,场地始终没有空闲,把学生科学地充分地安排到操场上。在课程方面,张素华表示,对于每天有体育课的班级,学生的锻炼时间可以在每天的7节课时间内进行落实,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则将运动时间放在课后的大课间。
为了保证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内达到身体成长所需的运动量,各个学校都采用了新的活动方式让孩子们达到运动量,例如耀华小学就利用耀华中学游泳馆的便利条件开展特色游泳课程,在活动之后各个学校还会对孩子的脉搏等身体机能等方面进行抽测,以保证孩子们运动的质量。
(杨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