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新思路求真务实做好体育人事工作

认真做好退役运动员培训工作

    山东省自2009年以来,共有509名运动员进入职业转换过渡期。先后为退役运动员举办了多期多种类型的培训班,累计培训运动员59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退役运动员顺利完成过渡期、实现再就业提供了保障。
    (一)运动员综合素质培训。2010年8月,我们举办了首期退役运动员综合素质培训班,培训退役运动员187人,培训时间12天。2011年9月,举办了第二期综合素质培训班,培训退役运动员98人,培训时间16天。根据运动员“好学、好强、好动”的特点,每期培训班一般安排130-150课时左右,保证运动员“坐得住、听得进、有成效”。课程设置力求简明实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短期内取得最佳收益。主要培训课程包括政策解读、心理调适、职业指导、公共基本知识、体育职业技能等。
    (二)教练员培训。由于缺少专业培训,山东省一直存在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水平教练员匮乏等问题。2010年6月,省体育局党组研究设立了全国第一家教练员学院。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两期教练员培训班。第一期培训班2010年10月开班,至2011年8月结束,历时近一年,共招收学员100人,其中退役运动员87人(其他为省优秀运动队年轻教练员)。第二期培训班2011年10月开班,至2012年4月结束,共招收学员90人,其中49人为退役运动员,41人为市县体校在职教练员,并首次招收新疆和贵州退役运动员5人。要求学员全脱产学习,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理论课和公共课、专题讲座、结业实习、撰写结业论文和答辩等。体育基础理论课和公共课由山东体育学院选派优秀教师任教,专题讲座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讲授。课程设置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体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三)教师资格培训。2012年4月,经过积极策划、筹备,山东省退役运动员教师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为退役运动员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于已经退役从事教师职业和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退役运动员获取教师资格。培训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4月20日至5月30日,历时40天。由山东师范大学师资培训中心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针对运动员基础薄弱的实际,专门进行了课程设置,主要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基础课程培训。第二阶段为“说课指导”专项培训。整个培训针对性强,课程设置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深受退役运动员的欢迎。参加教师资格培训的退役运动员,有68人通过了全省统一举行的教师资格考试,获取了教师资格证书,其中61人已走上教师工作岗位。

认真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

    一是在退役就业政策上,争取到了不低于50%的组织安置比例。2009年9月,省体育局与省编办、人社厅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实施<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细则》,规定获得全国及以上各类比赛成绩的退役优秀运动员,每年由输送市制定其辖区企事业单位岗位招聘计划,专门面向退役优秀运动员组织岗位招聘,其中事业单位招聘退役优秀运动员的人数,不低于当年退役优秀运动员人数的50%。
    二是在组织安置程序上,实现了根据需要简化或直接考核聘用。对于获得奥运会前六名、世界锦标赛(奥运会项目)前三名和全运会冠军的退役运动员,原输送市或省属企事业单位不需进行公开招聘,可直接考核聘用。对于获得全国及以上各类比赛成绩的退役优秀运动员,经招聘主管机关同意,可简化招聘程序。
    三是在安置工作机制上,初步形成了体育、编制、人保部门的合力。每年11、12月份,省体育局对停训运动员审批、汇总后,报送省人社厅审核,由省体育局、人社厅两家联合行文,将符合组织安置条件的退役运动员信息,以正式文件下发给各输送市;体育、编制、人保、财政、教育、公安等部门联合召开由各市体育、人社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落实安置任务;会后,由各输送市体育、人保部门制定专门面向退役运动员的岗位招聘计划,并组织实施;次年12月底前,通过组织安置落实工作单位的办理完各种手续,其他由于个人原因不参加考试招聘和未被聘用的,按自主择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与其解除人事聘用关系,再次召开会议对下年度安置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由此,初步形成了一套年度安置流程和机制。
    从实施三年来的效果来看,2009、2010年(两年合并安置)退役的301名运动员中,有160人被招聘安置到了省市县各类事业单位;其他人员选择了自主择业,利用培训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大多也在社会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2011年退役的208名运动员,将于今年12月底完成职业转换过渡期,目前正进入集中招聘安置阶段,据统计,已有近100人在事业单位落实了工作岗位。

(山东省体育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