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部门紧密合作芜湖体教结合收到成效

    当初陈凡学习击剑是因为母亲喜欢,而现在他已经爱上了击剑。开学就要上初一的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和雷声一样的专业击剑运动员。每天放学、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他都要到安徽芜湖县第二中学训练,陈凡已经坚持了5年半。陈凡说自己学习“还不错”,虽然要平衡学习和训练的时间有些难度,但是他仍然享受其中的乐趣。
    2007年12月,芜湖市体校芜湖县二中训练基地成立。不仅帮助众多像陈凡这样参加业余训练孩子接近自己的梦想,也成就了部分学校学生运动员的大学梦想。芜湖县二中校长王长国骄傲地说,近年来,我校培养的学生平均每年被体育类本科院校录取的人数在30人以上。王长国说,现在我们已经尝到了“体教结合”的甜头,“体教结合”的模式推进了学校的发展。过去是教练找学生,现在是学生追着教练。学校共有击剑、举重、橄榄球三支专业队,由市体育局委派专业教练到学校指导训练,学生在学习之余训练。此外,芜湖县二中已与县里多所小学建立了合作,形成了全县范围的运动员梯队建设体系。
    芜湖现已有射击、击剑、田径、排球等10个项目,采取了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市运动队的模式。此外像负责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芜湖市射击协会,已连续8年与安徽师范大学合作办射击高水平运动队。
    “过去芜湖县二中开展的项目是芜湖体育的软肋,在全省大赛中拿不到什么名次,把它放在教育部门后,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家长的动力问题,参与人数自然就增加了。”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陈海军直言。他还透露,过去安徽体育部门自己抓青少年业余训练时,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人数从未超过1万。但当转变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为教育与体育部门齐抓共管后,这几年其后发优势表现出来了。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逐年稳步增加,近几年连续创造了历史新高,2013年达到1万7千余人。
    陈海军认为这得益于体育与教育部门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像安徽一些地市结合实际,将公办体校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动员伙食补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公办体校的投入,加强规范管理。此外,安徽自2012年开始在全省青少年竞赛中试点进行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今年将试点项目从去年的7个扩展至13个,部分项目还尝试了将文化测试与参赛资格挂钩。

(李雪颖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