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再出新规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工作
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后,日前教育部再次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工作。“标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又体现了哪些特色和亮点?7月8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副司长刘培俊做出了解读。
本科一二年级必修144个体育学时
刘培俊表示,近年来,高校体育在课程建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体育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等。而此次出台“标准”,就是为了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切实解决这些困扰高校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体育工作,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标准”严格规定了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要求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根据“标准”要求,本科一二年级学生需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学校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同时,高校还需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记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能超过30人。
此外,为丰富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内容,进一步保障锻炼效果。“标准”还要求每个学校需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明确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要作为考试内容,且考试分数权重不得少于30%。
健康测试达不到50分将按结业处理
在体育活动竞赛方面,“标准”也有新的举措。如将高校“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写入其中,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并要求参与高校运动会的学生人数要达到学生总数的50%以上。
此外,为了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标准”在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明确要求。一方面要求学校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每年将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同时,还要求高校要将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标准”将健康测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要求之一,毕业时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的学生将按结业处理,也就是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合格,将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在此基础上,“标准”还要求学校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分类教学、个别辅导,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同时,“标准”还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了教师工作量,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对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提升学生体质的热情和积极性。
(卢苇 陈峙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