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迈开“名校办名队”探索大步
饱满的球体,洁白的底色,红色的麦穗状线条勾勒出优美的对称弧线;转身,挥棒,击球,鲜艳的球棒带起美丽的抛物线,掀起了全场沸腾……每天下午,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的棒球场上,一群少年沉醉于棒垒球运动的魅力,肆意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2007年,北郊高中建成全市首座棒垒球场地,全市首支棒垒球队——常州市北郊中学棒垒球队正式落户该校。7年间,这支由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培育的球队斩获荣誉无数:2008年,建队未满1年的男子棒球队和女子垒球队分别获省青少年比赛亚军;2009年,学校成为国家垒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2011年,北郊与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合作,在校内成立MLB常州发展中心;去年7月举行的18届省运会青少年部棒球决赛中,北郊高中棒球队代表常州出战,获得男子乙组冠军、男子甲组亚军。
体育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展现的重要舞台,体育精神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功能。近年中,常州市围绕“让运动员去读书,让读书人去运动”这一目标,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紧密合作,探索推进教体融合之路,提出“名校办名队”的目标口号,逐渐形成“一校一品”的教体结合新格局。
破解教体结合的瓶颈
“教体结合,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教育、体育‘两张皮’的问题。”常州市体育局局长朱笑冰说,中国教体结合难度的根源就在于,“搞体育的要竞赛成绩,搞教育的要升学率,其结果是貌合神离,很难向纵深发展。”朱笑冰认为,破解教体结合瓶颈的关键,在于有效整合教育、体育两大系统的资源,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双丰收。
2012年,市体育局、财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制订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体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要逐步推进“市队校办”工作,要在名校中设立高水平训练点,充实项目发展基础;市教育局和体育局要联办体育特色学校,帮助全市范围内有体育特长或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实现文化学习和兴趣发展相结合,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打实基础。
按照这一要求,近年来,市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办了市少体校、市延陵中学、市运动学校,市延陵中学还加入了市实验初中教育集团;辖市区少体校则由教育系统依托当地优质学校办校,省常中、武高等名校分别设立了田径高水平训练点;市体校和体育场馆还为合作学校长期提供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跆拳道等教体结合课程;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在全市联合挂牌了100所体育特色学校、14所体育项目幼儿园。
“把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普教序列,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专业教练,不仅有利于发现体育竞技人才、提升运动员文化素质,而且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普及体育运动。”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副校长石守葆告诉记者,依托毗邻市军体校之利,新北区实验中学将射箭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特色项目,以市队校办的模式和市军体校合作共建了校射箭队,“正是通过这种高起点的合作,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借势发力,走出了我校独特的特色体育之路。”
1999年建队以来,新北区实验中学射箭队先后向省市运动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67人,参加全国重点学校射箭比赛获得金牌17枚,在15、16、17、18届省运会中,学校共获得金牌11枚;学校优秀运动员陈文圆2004年入选国家队,先后夺得世界青少年锦标赛冠军和射箭世界杯上海站的冠军,为中国队在男子射箭项目首次打败世界冠军韩国队建立头功。
要比赛金牌更要优良学业
在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17岁的卫雨行是一名颇受瞩目的同学——这不仅是他作为学校足球队队长,屡屡率领球队在全国比赛中争金夺银,更因为他作为一名高二学生学业优良,多次在年级考试中名列前茅。在学业和踢球之间,如何做到平衡?卫雨行说,这首先要感谢学校为运动员们创造了一流的学习环境,帮助他运动与学业两不误。
要比赛金牌更要优良学业。为了实现运动员全面发展,常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教体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要鼓励教练员、运动员和文化教师共同努力,切实保障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在“名校办名队”的合作框架下,这一众多运动员期许已久的愿景逐渐变成美好的现实。
常州市体育局副局长魏继斌介绍,通过有效整合体育与教育资源,学校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培养模式目前已初步成型:体校负责教练员的规范管理、训练计划的科学制订,提高训练水平;合作学校负责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场地的建设维护、后勤保障等。这种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了教体各自的优势,分工明确,有效保障了教体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几年的合作,教体双方已经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
石守葆说,新北区实验中学明确,招收的体育特长生不是专业运动员,文化学习为主课,体育训练只是业余。考虑到体育班学生精力充沛、好动难管,学校从招生条件、建班、班主任聘任、任课老师的选配到日常管理全过程考虑,选配责任心强,有经验的老师当体育班的班主任,对学生实行全天候管理。此外,学校开齐开足了所有的文化课,配备了优秀的教师上文化课。教学要求与其他班无异,教学进度、教学难度都与其他班同步。学校每天保证运动员有不少于6个小时的文化学习时间,下午两节课后、双休日参加训练,晚上还要安排夜自习。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市运动学校与市一中合作共建后,高考班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上年度28人参加高考,最后本科录取15人,大专录取9人;省常中近两年走出了高阳、江杰华等高水平运动员,高阳在全国比赛中已经崭露头角,目前已进入国家田径队训练,江杰华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18届运动会上一举获得两枚金牌,还与队友一起拿下一枚接力金牌,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向江杰华抛出了“橄榄枝”。
四个方面继续深化
围绕进一步做到教体结合“名校办名队”工作,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明确,下一阶段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运动员教育保障是教育和体育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区两级要真正做到“两个纳入”,加强经费保障,加强行政保障。
二是将进一步落实职能。立足教育、体育部门行政职能,加强行政领导力,组织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题研究,并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实现教体结合和运动员保障双赢。
三是将进一步夯实基础。紧抓基层学校校长和教职工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专题调研,完善工作方案,特别是要建立起对承担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班主任和文化课老师的科学评价体系。
四是将进一步强化自身。紧扣体育运动学校这一重点,继续深化联办工作,完善岗位设置,优化学校管理结构;继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合作办学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推动教师队伍交流与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表示,名校办名队是优质体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完美结合,强强联手一定要让效益最大程度化实现共赢。名队依托名校优势,解决了运动员选材、招生、输送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运动队的长期发展。名校借助名队优势,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推动学校的体育校园文化,使学校在素质教育上赢得了口碑。
(杨杰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