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军:抓住契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014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印发实施《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2014-2024)》(以下简称《规划》)。1月14日,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就贯彻实施《规划》工作相关问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

    郭建军介绍,近年来国务院领导非常关心和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0年,国务院转发了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说“我们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这既是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
    目前,与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绩相比,青少年体质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却不容乐观,面临严峻形势。总局在巩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级体校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此次出台的《规划》就是要以改革为重点,促进项目的科学发展,整合资源,形成国家和地方的合力,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加强竞技体育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规划》是我国首次对35个奥运大项,47个分项在全面了解当前国际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各项目青少年训练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指标,并根据不同项目情况提出了适合本项目的任务、措施。

实现多元化后备人才发展格局

    郭建军说,《规划》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
    总局要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以《规划》的实施为契机,充分认识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确立后备人才培养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路径,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原动力,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他指出,各级体育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体育、教育方针,以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依法治理、理顺体制机制、强化培养功能、提高质量效益、完善保障措施,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贯彻实施《规划》中,我们要坚持面向基层、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要围绕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和方案,确保国家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分层次管理,明确管理事权,强化管理责任,调动各地各单位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实行典型引路、择优扶持,鼓励部分重点项目、重点体校优先发展。最终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指导、社会多方参与,法规制度完善的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发展格局。

形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郭建军指出,我们要按照“巩固高级、调整中级、扩大初级”的要求,不断完善三级一体化训练体系。即: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体校建设,转变办学理念,提升办学水平;遵循地方特点,不拘形式搞好青少年训练工作。
    他说,各级体育部门要制定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经费投入和保障。要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系统资源整合,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政策导向、社会联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为基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新模式。

    郭建军说,总局各项目中心要紧紧围绕2020、2024年奥运会任务(含2018、2022年冬奥会),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成才规律,规划好两届奥运会重点年龄段的优秀后备人才数量、培养方式以及竞赛保障和经费投入等。要以组建国家青少年队为龙头,带动全国青少年的训练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单项基地创建和组织训练营活动为抓手,加强对本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优化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布局,加快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同时科学制定各年龄层次运动员的选材标准,建立本项目后备人才库。
    各省(区、市)体育部门要根据国家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布局的总体原则,积极谋划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特点的奥运项目,着力打造一批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品牌项目。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稳定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在保证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抓好资源整合,打造后备人才培养的品牌项目。

积极推进体教结合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郭建军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改革决定中提出“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大力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鼓励普通中小学校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同时要配合教育部门的改革,大力推进项目进校园,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项目运动中。此外,还要鼓励、支持教育部门创办体育学校、普通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并给予相应政策和经费支持。
    他说,体育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个人投资参与青少年训练工作,并加强对各级各类青少年训练中心、体育俱乐部的政策扶持,提高青少年训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充分发挥项目协会的功能和作用,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积极探索并适度加大有偿训练的力度,将社会办的各类青少年竞赛活动纳入服务范围,并予以规范。鼓励各职业俱乐部下设青少年俱乐部,做好俱乐部梯队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并积极投入的良好发展氛围,形成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郭建军表示,下一步,国家体育总局将加强组织保障,做好对《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工作。总局将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并就《规划》实施进行启动、部署、宣传。同时,建立对《规划》执行的指导、督导及评估机制。今后,每年依据各项目《规划》,对《规划》实施情况予以考核评估,并定期公布。同时,总局各奥运项目管理中心也要成立相应组织,严格实施《规划》内容,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各省(区、市)体育部门也要依据相关要求,认真谋划、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