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冬季项目运动伤病防治与急救体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做好2022年冬奥申办工作”,体现了政府对于申冬奥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体育界别委员李国平带来的《构建冬季项目运动伤病防治与急救体系助力申奥和冬季运动项目的普及与发展》的提案,表明了他对申冬奥的支持,和对冬季运动项目长远发展的考虑。
“我是从事运动医学工作的医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发现,目前参加冬季体育项目出现的运动损伤案例比以前要多了,大多数是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冬季项目的热情明显提高了。”李国平说,“我的提案是希望推动冬季运动项目伤病防治及急救体系的构建,把运动损伤对开展冬季项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李国平认为,相比夏季项目,冬季项目具有速度快、装备多、场地复杂等特点。因此,无论是以竞技为目的运动员,或是以娱乐、休闲、健身为目的普通大众,都有可能因为运动导致受伤,甚至致残的危险。而且冬季项目尤其是雪上项目大多远离城市,前往医疗机构耗时较长;山地线路复杂,医护人员到达困难;运动伤病大多比较严重,因此更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李国平分析,冬季项目运动伤病防治与急救体系的主要受众,应至少包括备战冬奥会以及参赛期间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冬奥会举办前以及期间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官员、工作人员等;广大参与冬季项目运动的体育爱好者。
“由此可见,冬季项目运动伤病防治与急救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服务对象众多,而且需求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立足现状、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李国平说道。对此,他提出了四条建议:
第一,借鉴备战夏季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强运动队一线医务人员的选派与培训、医疗专家的下队巡诊会诊、指定医院绿色通道的建立。
第二,努力提升北京,尤其是张家口地区医疗机构诊治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能力与水平;鼓励北京具有运动医学特色的三甲医院与张家口地区医疗机构“结成对子”,定点帮扶。
第三,加强运动伤病院前急救系统的培训与演练。按冬奥会国际标准配备医疗救护车辆、救援直升机和相关急救装备,并对急救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确保能够顺利完成现场急救以及急救转运任务。
第四,积极组建冬季项目医疗专家组,定期前往冬季运动项目开展较好的省市进行巡讲和巡诊,并在当地开展运动伤病防治的普及教育。
(李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