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排球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对策

翟纪新  作者为北京市东城区体育局业余体校排球教练

    排球运动在北京市有着悠久传统,曾经培养并向国家输送了如郎平、刘长城、冯坤、薛明、胡松、王琛等优秀排球运动员。近年来,由于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市体育局的高度重视,北京排球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北京男排两夺全国男排联赛冠军和2013年辽宁全运会冠军,北京青年男排在2013年辽宁全运会上夺得男排小年龄组冠军,北京女排也在全国女排联赛中获得过第四名的好成绩。虽然取得了佳绩,但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排球训练工作是保证北京市排球运动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借北京排球发展的东风切实做好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排球训练工作,是所有北京排球工作者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由于北京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和群众基础等原因,目前北京市各区县青少年业余排球项目训练工作的开展情况是参差不齐的。在有青少年业余排球训练开展的各区县中,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开展情况较好。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其中东城区排球二级队和业余体校共有5名正式在编的排球教练员,朝阳区、西城区和石景山区各有3名正式在编排球教练员,而其余区县的二级队和业余体校的排球教练员主要以外聘和在校教师为主。在训练场馆方面,东城区和朝阳区体校各拥有一座能够进行专项训练的排球训练馆,其余区县的体校在场馆方面则主要采取与当地教委共建的形式,在学校内的体育馆进行排球训练。根据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在北京市各区县业余体校进行排球训练的运动员总人数为705人,其中东城区数量最多,达到147人,朝阳区有150人,西城区和海淀区各有120人,石景山区为88人,通州区和丰台区各有30人,昌平区有20人。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排球训练工作的总体情况是中心城区发展相对较快、硬件设施相对较好,但周边区县发展不平衡,且存在基础薄弱、硬件条件欠缺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北京市业余排球项目训练?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强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合作。可以借鉴其他项目发展的成功规律,在全市各区县中小学大力开展“排球进校园”活动。针对排球项目开展时遇到的技术性、配合性强,场地、器材要求较高等问题,可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因地制宜推广软式排球、气排球、四人制排球等相对高娱乐性、高安全性但技术难度和器材要求相对降低的丰富多彩的排球运动形式,寓教于乐。使更多北京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扩大潜在的排球人口规模。
    其次,目前北京市各区县均有一定数量的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可以以这些排球传统校为业余排球训练人才基地,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同时,加大基层排球教练员的培养力度。实际上,北京市不乏优秀的排球教练员人才,以往涌现出郎平、刘长城、方岩等国际知名的教练员,近年来也有李牧等年青一代教练员在国字号排球队中担任主教练工作。在加强传统校现有排球教学师资力量的同时,北京市体育局及各区县体育局可以组织并邀请北京男、女排各梯队的优秀专业教练员对传统校排球教师和基层教练员进行定期指导培训,提升传统校排球教师和基层教练员的选材和训练水平,起到“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传帮带辐射作用。
    第三,改变北京市各区县青少年业余排球以往分头发展、“各自为政”的做法。从北京市体育局和北京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成立并完善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排球发展的相应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编制统一的科学训练大纲及训练标准,在政策上也可以适当向周边区县进行倾斜,指导北京市各区县青少年业余排球项目训练统一发展、齐头并进。
    第四,加大北京市青少年排球比赛规模。借全运会增设排球青少年小年龄组赛事东风,探索如何加大北京市青少年排球赛事规模,或举办不同形式的竞赛。实现以竞赛为杠杆,促进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排球训练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北京在青少年业余排球训练工作以及后备梯队建设上尽管存在一定差距,但若能够借国务院46号文件东风,在北京市排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排球训练工作将能够厚积薄发,为振兴北京市三大球运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