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体”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山西省体育局从实际出发,着眼于体育事业大局与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体育人才职业转换工作高度重视。山西省体育局以务实的态度大胆实践与艰辛探索,为本省的体育人才职业转换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也为新时期山西体育的全面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转型先交心 引导靠真情
体育人才职业转换,在不同的年代,表现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在山西省体育人才职业转换中心成立之初,遇到了各省都曾遇到的难题——培训无人参加。
由于观念束缚和对职业辅导工作的陌生,山西省第一期培训班没有人报名参加。这一新情况,折射出了新时期运动员在生活上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新特征,也集中反映了多年普遍存在的体育职业转型工作缺失造成运动员对此不理解与不适应。
要改变这一现状,观念的转变是根本。在谈到这方面的工作时山西省体育局提出“转型先交心,引导靠真情”。职业转换中心在开展工作时,通过走访,了解相应情况;通过谈心,了解心理的变化;发放问卷,了解培训需求,聘请专家进行授课。工作人员付出全部真情与运动员交心,让运动员真心了解培训的意义。培训班不仅对现役运动员及早接受多元发展的理念产生重要意义,而且也使退役运动员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原来“要我来”还“不想来”的现象,变为了“我要来”、“还想来”。
山西省体育局为退役运动员建立了名为“退役运动员之家”的QQ群和微信群,由专人负责管理,成为退役运动员寻求帮助的重要窗口,并不定期举办“心连心沙龙活动”,与运动员一起谈心,邀请成功就业的退役运动员传递成功经验。山西省体育局用感情投资凝聚了人心,也使体育人才职业转换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培训模式新 务实教技能
培训是运动员转型的承载体,也是提高运动员能力素质的重要举措。山西省体育局本着“求务实,重质量”原则开办培训班。为此,工作人员对市场作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及时了解其发展趋势,掌握社会需求状况,多次为退役运动员举办以就业为目的的培训班。培训兼顾运动员就业意向和特长,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这一培训模式讲究实效,广受运动员的好评,也引起了全国体育界的关注。山西省体育局两年来共举办6期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达到了90余人,160余人次。其中15人转型为省、地市体校或者其他机构教练员,6人从事了健身教练,3人进入了公安警察队伍,13人自主创业,3人成为体育教师,6人在销售岗位上表现出色。还有的运动员在飞机场、射箭俱乐部、游泳馆、婚庆公司、物业公司、移动营业厅、美甲店等行业工作。
就业搭平台 建起信息库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体育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必然带来体育人才资源的广泛需求。运动员是具有专门体育技能的人才群体,是社会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为他们搭建起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平台,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山西省体育局在办好培训班的基础上,积极为退役运动员搭建就业平台。在广泛了解市场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储备方案”,并逐步建立健全山西省体育人才库,同时,扩大各类型体育人才培养、输出基地,为群众提供有资质、合格、诚信的 专业指导人员和健身场所。
为了使就业的平台真正落地有声,山西省体育局还与马术俱乐部、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水上俱乐部、滑雪场等建立联系,为其推荐退役运动员。并请来部分招聘单位到培训现场招聘,供需双方进行交流,让运动员增加求职面试的经验,了解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为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提供了帮助。
山西省体育人才职业转换工作虽然起步晚,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将博采众长,走出适合本省省情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