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竹破江:独竹漂 源自黔北的民间运动

    在贵州赤水河流域一带,常能看到有人手持一个细竹竿,脚踩一根粗竹竿,在平缓的江水中滑行,远望过去好似是人在踏江而行,那气势太帅!
    如果以为独竹漂单单只作为行水工具,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现在承袭这项技艺的独竹漂运动员既可以进行精湛的技艺表演,又可以进行竞速比赛。适合单人、双人和团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单人、双人表演有比正划、倒划、转身、绕弯、滑行、换竿等技巧,形体自由美观,速度快如飞;团队表演则看重队形以及队列的整齐和有规律的变换,动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康晓冰接触独竹漂这项技艺有近10年的时间,她现在是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独竹漂协会的会长,经常会想些新点子让队员们尝试练习,在独竹上表演芭蕾就是今年下半年他们协会重点练习的动作。康晓冰今年已经70岁,虽做不了难度动作,但仍然经常下水滑竹,她把独竹漂作为日常锻炼运动。
    “我从前是市游泳协会的,根本不会独竹漂,后来市领导从外考察回来偶然看到这项民间绝技,认为是很有特点的民间运动,就让我们游泳协会的人跟着别人去学习。”康晓冰说,“我们开始学很简单,就是上竿滑,教我们的是农民,他也不会花样,平时就是作为交通工具而已。我们学了以后觉得太过简单,又慢慢尝试编排很多动作。”
    的确,赤水河两岸的先民为了相互往来交流,常常使用一根楠竹或木头作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另外,一些远离村庄、集市的人们为了急需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就利用长期与赤水河打交道的得天独厚条件,划着独竹或独木去购物,这样既省时又方便。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独竹漂逐渐发展成为竹乡小伙子代代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活动,赤水独竹漂逐渐转化形成每年端午节与龙舟赛齐名的表演项目。现在赤水独竹漂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
    王勇乾作为独竹漂协会里的年轻后生,从第一眼见到这项运动起就喜欢上了,生性喜欢挑战的他接触两次后就尝试上竹,也许年轻人学习东西较快,他花了几分钟就能立在竹上。他说:“这项运动对人的平衡稳定性掌控要求极高,在水中竹竿湿滑,圆竹又会转动,脚必须用力抓踩住竹竿才行。”
    康晓冰说:“除运动员个人功夫外,用作独竹漂竹子也有讲究。”独竹漂所用的竹子,是大头直径在15厘米以上无扭曲的大毛竹,其浮力足以承载一个人的重量。这种大毛竹要在毛竹林海的深处才能选到,大的直径可达20厘米左右,高度10多米。用作独竹漂时,截取8米左右的长度,无需任何加工,自然风干20多天。划行用的划竿则选用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匀称笔直的斑竹或水竹,独竹漂运动员上竿后就靠这根划竿前行倒退,平衡转向。
    王勇乾现在能表演水上跳竿,在岸边撑竿一跃,在空中划出一个优美弧度,如一尾鱼一样落在江中竿上稳稳站立,这让他在朋友中间显得与众不同,他也成为朋友啧啧称赞的对象。现在他成了协会了专职摄像录影,他想通过他拍的作品宣传这项民间运动。而康晓冰的梦想是在有生之年把这项运动推出国门,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

(李金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