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体育局创新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

    运动员退役和职业转型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冰雪运动大省,黑龙江省运动员保障工作也经受着相应的考验。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成立5年以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高度重视运动员的保障工作,专门成立了运动员再就业指导工作室。
    5年来,中心针对运动员再就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培训工作,共举办40多期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培训班。实际接管退役运动员累计达620多人,通过留队、经济补偿自主择业等渠道,解决了500多人再就业难题。对自主创业的运动员也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先后共有65名退役运动员创办企业。就业创业工作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好评和奖励、各运动队以及全省退役运动员的一致认可,真正做到让运动员满意。

瞄准新市场 搭建新平台

    退役运动员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发掘潜在第二职业,进行充足的技能储备。黑龙江省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在省体育局领导下和各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下,开展了很多运动员职业辅导和社会技能培训,但还不能满足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需求。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项目的排头兵,曾创下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项目的11项第一,为这项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夯实基础。黑龙江省共有素质体育机器人培训基地60余家,机器人素质教育培训已走进小学、中学和高等院校,成为学生们热爱的运动项目。由此带来的“机器人效应”持续升温,相应的工作岗位需求量逐年增加。面对新形势,保障中心开拓思路、创新机制,瞄准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的广阔市场,力争在机器人领域找到契合点,使退役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成功再就业。
    2014年9月,黑龙江省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项目可行性调研。这种创新型思路得到了总局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中心与各兄弟省份运动员保障部门推广和分享机器人操控手培训的调研情况。2014年10月30日,省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带领20名退役运动员代表进行培训项目考察,退役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把握职业转型的新契机。
    2015年初,省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提出了“体教结合、体企联姻、教体合作、服务社会、打造精品”的工作目标,让体育、企业、教育融为一体,全面打造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新平台。在此契机下,黑龙江省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组织开展退役运动员机器人项目裁判员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与近三分之一的参培退役运动员达成就业意向,实现成功再就业。
    黑龙江省体育局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与黑龙江竞委会联合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全新尝试,这不仅是运动员再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新方向,更是体育事业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的一项新举措,使培训和再就业紧密结合,力争我省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培育人才 体企联姻

    黑龙江省体育局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主任沈崙介绍,自2015年年初,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提出了“体企联姻、企业搭台、体育唱戏”的形式,体育与企业一起全面打造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平台。在此契机下,举办培训班让退役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职业转型,融入社会。将机器人教育纳入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实现职业转型的工作举措与实际案例,在全国范围树立起退役运动员参与机器人教育、机器人赛事、机器人体育的标杆,使退役运动员这一优质体育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
    黑龙江省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一直把抓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在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培训工作中,可谓引凤筑巢。在国内,引进最前沿师资力量为学员授课。在国外,与美国旧金山武术俱乐部、法国巴黎太极拳俱乐部、韩国首尔跆拳道俱乐部密切联系,致力于打造退役运动员就业创业国际化输出平台,从而退役实现运动员就业创业梦。
    运动员保障和职业指导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扶持退役后的运动员走好人生之路。因为这项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而且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睦。黑龙江省运动员人事保障中心立致力指导退役运动员找到出路,使在役运动员安心训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用人单位对运动员的偏见,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有本领、有特长的特殊人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