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武术散打裁判、运动员水平同步提升

    在第八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中,上场执裁的外籍裁判在使用口令、宣布成绩等环节使用的都是标准的普通话,这也给这个武术散打项目的国际赛带来了浓浓的中国味。
    据本届赛事总裁判长蔡仲林介绍,国际武联的官方用语是英文和中文,目前国际武联每两年都会组织一次专门对国际裁判员的培训和复考,参加过这个培训的外籍裁判已经非常多了。而且目前国际比赛中出场执裁的外籍裁判相对比较固定,因此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中文能力在不断得到加强。
    蔡仲林认为,从规则的角度讲,裁判一方面要规范竞赛行为,同时还要引导技术发展。如果裁判水平不够,他们在执行规则时对技术发展没有引导作用,甚至产生阻碍的话,那么就不利于这个项目健康持续的发展。他认为,从本届赛事的比赛情况看,外籍裁判员在打分的准确性、判罚尺度和临场反应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与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
    此外,随着世界武术散打项目的平稳发展,目前比赛正开始逐步减少运动员的护具,这次比赛中男子运动员已经没有头盔、护胸了。蔡仲林说,这样做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当然,能这样做的原因主要也是由于运动员目前的抗击打能力、技战术实力在不断提升,否则产生的伤害事故反而对这个项目会有负面影响。他说,女子运动员由于诸多原因暂时还没有取消头盔,这方面的改革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届比赛,很多专家都表示,有些亚洲以外国家的散打运动员进步明显,如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他们的运动员打得都很不错。而在亚、非,伊朗、埃及的选手水平则都很高。蔡仲林说,武术散打项目目前的推广、发展情况在亚洲相对更好些——普及面广、习练人群更多、训练的系统性更好。“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欧洲、美洲的优秀散打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共同推动散打项目在全世界的推广普及。”
    虽然各国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水平、技术并不一样,但蔡仲林认为,这也是一个项目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必然经过的阶段。他说,这种现象不仅仅在武术项目中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像足球这样推广普及程度非常高的项目,在世界杯赛上也会看到美欧、亚非之间实力差异非常大的发展状态。蔡仲林认为,这种不均衡也是推动项目发展的一种动力,相反,如果大家都一样,反而没有什么看头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