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援外工作纪事 旅途艰难经历难忘
“我的援外工作之旅是一次艰难的旅途,但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张洪宝回忆说。
1996年,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援外要求,张洪宝赴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进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工作。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行程,经过9个小时抵达洛杉矶,准备转飞危地马拉时,被海关查出签证刚刚过期半天。祸不单行,他的行李也没有随飞机到达,除了手头一个小包,什么行李都不在身边。
“当时感觉就是沮丧和无助。”张洪宝说。最后,经过朋友的帮助,他与危地马拉羽协取得了联系,危地马拉羽协立即为他办理了落地签证。一周后终于顺利飞到了危地马拉。
由于互不认识,张洪宝和危地马拉羽协的工作人员事先约定了接头暗号。“下飞机出关时,我老远就看见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士手中高举着一只羽毛球拍,引得周围的人群不时投来好奇的目光。这就是我们的接头暗号。是羽毛球让我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让我认识了这里的羽毛球人。”张洪宝说。
经过一段艰难的旅途,张洪宝正式上岗开始工作。“正式投入工作后,我才发现那里的羽毛球环境比较差。训练场地相当简陋,所在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的羽毛球场地竟然是水泥地,这既不利于羽毛球运动的开展,限制了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同时也会给运动员身体带来不利,容易形成膝关节、踝关节的损伤。”张洪宝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训练条件远不及国内,运动员基本技术不合理、不规范,运动员一下课就各奔东西,极少与教练进行交流。这样的情况让张洪宝感觉陌生、孤独、不适应。
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工作中,张洪宝向协会申请搬到了体育馆的仓库,经过简单收拾作为临时住所。“虽然条件简陋,但节约了时间,免去了路途上的安全隐患,为工作提供了保障。”张洪宝说。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开始致力改善危地马拉所有与羽毛球相关的一切。
来到危地马拉,他发现来训练的运动员与协会之间存在着矛盾。为理顺训练氛围,他从运动员的家长那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于是建立了问题报告制度。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扭转,协会、教练员、运动员、家长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缓和与融洽。解决了训练氛围问题,他着手提高教练员的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向协会建议举办全国羽毛球教练学习班。经过充分的准备,他将自己工作的心得与体会编成了教程,使危地马拉的教练员们受益匪浅,并联名上书国家奥林匹克中心,称赞他是一名很有才干的中国教练,给危地马拉的羽毛球事业发展带来很大帮助,并建议协会在合约到期后继续聘任他。“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认可,也是巨大动力。”张洪宝说。
针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不合理不规范,张洪宝在训练中亲自示范,从点点滴滴的细小环节帮助他们进行改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大有改观,竞技能力大增。在当年8月举行的奥运会比赛中,竟然有一名运动员打入了前16名,这在危地马拉羽毛球史上尚属首次,协会及羽毛球界的气氛顿时高涨,大搞庆祝活动。借此机会,他又建议危地马拉羽协给羽毛球场地铺上地板。随着条件的改善,训练的稳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开始稳步提高。在半年后的中南美洲运动会上,危地马拉国家队取得了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冠军,男子双打第三,改写了危地马拉的羽毛球史。
在援外工作刚刚有所起色之时,张洪宝却收到了父亲住院的消息。他深知工作刚起步,一旦离开,所取得成果可能付之东流。因此在致电回国询问情况和安慰的同时,他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毅然带队参加了中南美运动会。当比赛结束后,得知父亲已经永远离开,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一个痛。
因奥运会及中南美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危地马拉羽协主席伊丽莎白感谢他为危地马拉作出的贡献和给危地马拉羽毛球事业所带来的可喜变化,对他这种奉献的精神感到钦佩。为期一年的援外经历,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成为张洪宝一次难忘的经历。他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技艺精湛的工作技能,赢得了受援国体育界和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尊敬,也让张洪宝内心感到没有愧对已远走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