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全民健身“十三五”规划》解读
2016年12月20日,经苏州市政府同意,《苏州市全民健身“十三五”规划》(苏府办[2016]285号,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现解读如下:
一、制定依据: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苏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实现全域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5%以上;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体测合格率达92.1%以上;基本建成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每年参与活动的市民突破百万人次;全市体育总会覆盖率100%,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32838人,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30人,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达到4个;全民健身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群众体育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面临挑战:全民健身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人群之间发展不够均衡;资源配置方式在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上还需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多样化需求仍难满足;政府在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基层体育管理队伍面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力量相对不足。
四、指导思想:突出“实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这个国家战略,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深化改革”这个重心,把“老百姓的健身和健康诉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均衡和社会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努力为“增强民生幸福”、“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作出更多贡献。
五、基本原则:科学发展原则、社会化发展原则、创先发展原则、依法治理原则。
六、发展目标:总目标是打造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具体目标是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明显增强, 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40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20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备完善, 建设健身步道1600公里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合理覆盖,全市体育社团总数达400个以上,个人注册会员超过100万人,各类体育俱乐部达1500个以上;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活跃, 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深入扩大, 全民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七、主要举措:弘扬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社会组织改革,转移公共服务职能;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发动全民参与健身;加强宣传指导,引导全民科学健身;推进“智慧体育”,助力全民健身;促进融合发展,发展全民健身产业;主动融入国际,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全民健身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全民健身发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