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足协2016——青少年工作在创新中求发展
做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储备工作,是一个国家足球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现在的世界劲旅,还是亚洲范围内的强手,国家队成绩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得益于青训。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中,青训工作也都被重点提及。
青少年国家队集中了各个年龄段的优秀人才,他们在青少年国家队期间的经历和所达到的高度,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队的水平。2016年,中国足协除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为U14、U15、U17、U19四支国家队提供更好的训练及生活条件外,更努力为队伍创造良好的竞赛和训练环境,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四支青少年国家队在2016年分别进行了数次集训及海外拉练,多次与世界强队交手。其中,U19国青队为了备战亚青赛,全年共进行了7次集训,3次海外拉练,国际比赛场次达到了29场,虽然未能在亚青赛上获得佳绩,但是通过多次征战国际邀请赛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球员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青少年足球联赛作为青少年足球工作的基石,2016年在赛事规模和竞赛水平上都有所提高。2016年,中国足协主办了U19、U17、U15、U14、U13五个年龄段的中国青少年男子足球全国联赛,U15、U17两个年龄段的冠军杯以及各年龄段的锦标赛。2016年各年龄段共有参赛球队168支,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共计4732人次,包括联赛、锦标赛、冠军杯赛在内的各年龄段比赛总计2241场。冠军杯赛请来多支国外球队,为青少年球队提供了与强队过招的机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16赛季开始在全国青少年联赛中推行2001年、2002年、2003年出生的单年龄段建队比赛,从机制上避免以大打小和双年龄段球员缺失现象。
2016年,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人数达到42153名。青少年球员年龄造假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足球的一大难题。为了确保公平、公正的青少年足球竞赛环境,足协不断加大青少年骨龄检测工作的实施与监督力度。
中国足协组织的骨龄检测,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协会工作纪律和《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骨龄参赛管理办法》并邀请地方协会加入检测工作组进行监督,确保骨龄检测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检测过程中,中国足协对于该项工作的宣传十分重视,在检测区域张贴检测流程宣传板,对教练员、球员及家长的询问做到及时认真的解答,广大球员家长和教练员对检测流程的公开、透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目前我们所实施的骨龄检测工作已让中国青少年足球回归到正常的发展道路,再进行年龄作假难度很大。
青训中心建设的持续推动对青少年人才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年龄段在6-12岁间的青少年可谓是足球技能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青训中心的建设正是针对整个年龄层所设置的青少年培养平台。2016年中国足协共助建43个省市级青训中心。除新疆足协外,其他会员协会均有了自己的青训中心。
8月暑期,中国足协举办了青训中心比赛-中国足协精英赛(10-12岁)五个组别的比赛,给各青训中心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比赛交流平台。共有全国44个省、市的175支队伍的2282名球员参加。
此外,中国足协2016年还对青训队伍进行两次调研,了解各地青训中心运营情况和收集各地青训发展布局计划、队伍建设情况、训练开展情况、青训系统平台注册、数据上传等关键数据,为下一步青训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足协还与比利时足协沟通引入了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方面的选材班,同时为2015级职业班毕业学员安排了赴比利时职业俱乐部和国家训练基地的实习课程,此类课程对学员建立高水平足球认知理念产生了积极有力的建设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