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什刹海冰场冬天滑冰好去处

  “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的四周原先曾建有十座佛寺,故有此名。什刹海分为前海﹑后海﹑西海,三海水面相通,狭窄处有小桥架于其上,将其自然分为这三个部分。其中西海就是现在的积水潭,位于德胜门之南,历史上是“京杭大运河积水潭港”。后海现在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美食和酒吧成为后海最有特色的名片,后海的水面过了银锭桥就是前海,前海是一片开阔的水域,夏天是人们消暑纳凉之地,冬天则成为天然的溜冰场。前海东沿曾经有一条窄窄的胡同,名字叫做“一溜胡同”(又称为“义溜胡同”),后来这条胡同在扩建地安门百货商场时被拆除了,现在从什刹海地铁出来,去往什刹海公园的路上,能看到 “一溜胡同”的铜匾挂在旧址上。旧时胡同口有一说书的茶轩叫做广庆轩,“北京通”金受申先生曾这样描写了他的什刹海冰趣:“冬天的护城河、什刹海,岸旁常放着许多冰床招揽乘客,在新年正月,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前几年,我每到正二月,常在一溜胡同广庆轩听杨云清说《水浒》,傍晚散书,由银锭桥到德胜门,坐一个来回冰床,然后地安桥喝上二两白干,也是闲适有趣的。”

  什刹海之所以和北京文化深深地连在一起,是因为它深深地居住在百姓之中,贴着最淳朴的民风。在太液池开放之前,北京人要享受滑冰的乐趣,恐怕什刹海冰场是最合适的。新中国成立后,什刹海冰场依然是冬天滑冰的好去处。1950年什刹海开始进行清淤工程,1951年6月清淤后的什刹海建成了人民游泳场,老舍高兴地写道:“什刹海不单比从前美丽,而且把蚊蝇的老家变成了人民锻炼的好地方。地方美丽,人民健康,不就是兴国的气象么?”(《新什刹海》)。一到冬天,什刹海就变成了天然冰场。由于水面开阔,这里建成了当时北京城最大的滑冰场,面积有四万平方米之大。当时的冰场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域,外围一圈是速度滑冰的跑道,中间是花样滑冰或者说自由滑冰的区域,大多数的滑冰者也是在这里练习。再在边上角落里开辟出两个冰球场,一个作为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地方,另一个供冰球爱好者使用。冰场边上架设起大喇叭,播放着苏联的、国内的歌曲,也可以在冰场清场后催促着贪玩的孩子快快回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和居民聊天时就曾说他小时候曾住在这片,经常是放学回家一撂下书包就上什刹海滑冰。这里还是北京市举办冰上运动会的地方,什刹海体校的滑冰队也经常在这里训练。

  什刹海的这片冰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迎接着欢乐的滑冰人群外,1953年的1月,这里还迎接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绥远(绥远省于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市的冰上代表队,迎来了这块冰场历史上第一次成规模的冰上运动会:华北区冰上运动会。这届运动会不仅吸引了很多喜欢滑冰运动的人前来观看,驻京外交使团的外宾也前来观看,一时热闹非凡。通过这次比赛,选拔出了代表华北区参加当年2月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冰上运动会的选手,这些选手在这届运动会中参加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项目的比赛。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什刹海冰场不仅是北京冬天滑冰的好去处,而且变成了年轻人聚会的场所,不少单身男子到这里来滑冰是为了追女孩,当时俗称为“拍婆子”,1999年由叶京导演、刘蓓等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梦开始的地方》就是从这片“当时颇有名气的什刹海冰场”讲起的。在电视剧里面,小陶虹饰演的小惠一边滑向冰场中央,一边洋洋得意地说着:“五湖的碧波,四海的水,比不上什刹海的冰场美。”

  2017年春节刚过,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泡在了什刹海,先到西海和出租冰鞋和冰车的商户聊了一会儿,试着穿了穿他们的冰鞋,他们告诉我现在的结冰时间比过去短了很多,一年之中能上冰的日子也就一个来月,所以生意很一般。之后绕着后海和前海转了一个大圈,虽然春节过后的什刹海冰面四周开始融化,但是前来玩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个冰场上都是爆满的。不过和过去相比,真正能穿上冰鞋滑冰的人却很少,大多数的人坐在冰车上玩,失去了不少冰上运动的快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