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场馆“奥运标准” 赛后利用有保障

  本届军运会场馆设施按照“满足赛事需求、方便赛事组织、体现绿色生态、益于赛后利用”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计划使用31个比赛场馆设施,其中新建10个,改造21个。
  这些场馆设施分布在武汉市长江主轴两侧的四个板块区域,并充分利用辖区地方高校和军事院校众多的优势,将绝大部分比赛项目安排在高校体育场馆,既节约了建设场馆开支,又利用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提升了高校的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水平。除海军五项外,各场馆距离运动员村车程不超过40分钟。
  目前,已有1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新建项目9个、维修改造项目3个),其余19个项目处在前期准备阶段。所有项目将于2019年6月底前全部完工。
  武汉商学院的两座军运会场馆,分别是驭马体育公园和游泳馆,都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和高品质理念打造。其中,驭马体育公园占地208亩,绿化面积超过70%,是军运会马术比赛场地,该公园赛后将成为马术专业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并对市民开放。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可容纳6万人,曾经承办第六届全国城运会、女足世界杯、汤尤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亚洲篮球锦标赛、亚洲田径锦标赛、亚洲跳伞锦标赛等多项重大国际国内比赛。军运会期间将作为主场馆,承担开闭幕式、田径、排球、游泳等项目比赛,将对标北京奥运会场馆,进行综合改造,展现“国家水平、中国形象”。
  主媒体中心紧邻军运会主体育场馆群,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将成为军运会期间全球记者工作的大本营。这里将承担新闻中心(MPC)、国际广播电视中心(IBC)和媒体综合保障三大功能,提供专业化的媒体服务。赛后将会改造成为冰上项目运动馆,面向社会开放。
  东湖绿道将承担军运会马拉松比赛,整个马拉松赛事都将在绿道上完成,这是武汉承办军运会的一大特色。据专家介绍,东湖绿道的规划设计,能完全满足国际马拉松赛事所需的赛道长度、宽度、坡度、拐角等要求。在军运会举办前,东湖绿道一期、二期、三期124公里将全面建成,环抱整个大东湖。各国运动员将感受生态武汉的独特魅力,市民可在绿道上骑行,漫步湖边、走进森林、登上山顶。
  据了解,场馆方案审查非常严格,一方面对标北京奥运会,另一方面还要体现本地特色,“差不多”的方案过不了关。
  武汉军运会执委会副秘书长、市体育局局长王沈顺介绍称,此次场馆和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赛事需求,又考虑赛后利用,方便市民群众体育锻炼。
  未来有27个场馆可以独立承接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而这些场馆多是原有的高校体育场馆,可以用于教学、专业训练,未来还会对市民开放,用于全民健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