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栉风沐雨五载路砥砺奋进谱华章
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体育改革发展新战略,指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之路,使中国体育取得了辉煌成果。这五年,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极为重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北京体育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成绩卓著的五年。
这五年,北京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这五年,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三大球”摘冠夺桂;这五年,青少年体育固本强基,后备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这五年,科学谋划绘蓝图,冰雪运动发展驶入快车道;这五年,体育产业量质齐升,新兴业态凸显活力;这五年,国际赛事接连成功举办,国际体育中心影响力日趋彰显。
风好正是扬帆时。北京体育,正以昂扬的姿态,在新理念引领的发展道路上,昂首阔步,迈向更加壮阔的新征程。
制度创新 理念升华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历时三年,《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于2017年1月经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从政府责任、健身场地设施、社会组织和健身团队、社会促进、健身服务业等方面对全民健身工作作出规定。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均等化服务水平,市、区全民健身工作实现“三纳入”全覆盖,并向“多纳入”拓展。
颁布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成为市政府制定印发的指导“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公司化运营机制,采取PPP模式在全市范围内面向社区投资、建设、运营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健身场所,对进一步打造“15分钟健身圈”、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起到示范作用。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体育社团实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初具规模,全民健身体育节、“一区一品”群众活动形成品牌,市机关、市民族、市残疾人运动会顺利召开,市体育大会、“三大球”比赛等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焕发生机,舞龙舞狮、赛龙舟等民族传统健身活动彰显特色,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等冬季运动品牌助力筹办冬奥会。
全民健身设施提挡升级,呈现多元化发展。全市100%的街道(乡镇)、有条件的社区和10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设施。全市共有体育场地20075个,配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8261套、市级彩票公益金资助建设的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3910片,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2778个、体育特色村试点200个。
健身意识增强,市民体质稳步提升。全市达到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人数近650万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89.2%。
科学健身方法日益推广。全市共有市级体育社团87个、区级社团531个、健身团队7893个,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49998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数7277人,科学健身指导队伍日益强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局面日渐形成。
凭借全民健身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北京市体育局积极响应总局号召,组织市民群众参加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最终获得12金16银6铜,共34枚奖牌,金牌榜、奖牌榜均位列全国第二,充分展示了北京市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丰硕成果和全民健身事业的优异成绩。
厚积薄发 捷报频传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成绩斐然
在全民健身活动热火朝天的同时,北京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成绩斐然。27名北京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上挑战自我、顽强拼搏,斩获8枚金牌、3枚铜牌、12人次4-8名的辉煌战绩,金牌贡献率位居全国第一,是历届奥运会北京选手获得金牌最多的一次,特别是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等国家优势项目中发挥出色,为中国代表团完成里约奥运会参赛任务奠定了基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选手张楠、曹缘,还是从小被北京教练发掘并重点培养的马龙、丁宁、林跃,他们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都令人欢欣鼓舞。这些尖子运动员在天津全运会上也都是北京代表团的领军人物。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上,北京运动员斩获30枚金牌,14枚银牌,31枚铜牌,其中金牌数是五届全运会以来最多的一次,圆满完成参赛目标。乒乓球、花样游泳、跳水等优势项目,女排、女垒等集体项目,都取得了好成绩及新突破。参赛的北京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力量、速度、技巧与意志,他们对自我极限的突破和对体育价值的实现,不仅激励着体育人,更鼓舞着千万市民乃至亿万国人。他们的成功正是市体育局、各体校以及基层运动队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最好体现。
在冰雪队伍培养方面,北京市多措并举,不断向国家队输送冰雪运动人才,成效初显。于小雨/张昊、王雪涵/王磊、金杨、张鹤共6人入选花样滑冰国家队;英如镝等8人入选男子冰球U20国家集训队;廖梓菲等11人入选女子冰球U18国家集训队;史昊等7人入选雪上项目国家队。
在足球和篮球领域,北京均有了两支征战顶级联赛的俱乐部。2017赛季北京人和足球俱乐部冲超成功,首钢男篮四年三冠,首钢女篮六年三冠,北汽男排实现联赛全运双冠王,北京球类项目的竞技水平始终保持在国内前列,为北京体育发展保驾护航。
顶层设计 体教结合 青少年体育固本强基呈现新局面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首都体育馆时提出:“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育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成立市级青少年体育职能部门;体教两家密切协作,共谋青少年体育发展。
目前,全市拥有注册青少年运动员23508人、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14个、国家级传统校26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211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6个、国家级校外体育活动中心2个。评定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12所、青少年三大球基层网点校463所、三大球重点示范校77所、重点运动队130支,培训师资2086名。
着力打造青少年体育精品赛事。举办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建立了以“竞赛为中心、场馆为基础、属地为保障”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参赛总人数创历届新高,一批希望之星崭露头角,实现了检阅和促进全市青少年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参加天津全运会青少年组田径、游泳比赛取得4枚金牌2枚银牌。参加全国U系列比赛、全国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等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
科学谋划 多措并举 冰雪运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6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和7项配套规划,将北京市冰雪运动发展纳入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局,这是全国首个以地方政府名义出台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绘制了“1248”发展蓝图(即一张城市“冰球名片”,冰上、雪上两套竞技队伍,400亿元的冰雪产业规模,800万冰雪人口)。
为大力推进冬季运动发展,成立了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世纪星滑冰俱乐部和市冰球协会合作组建了16支竞技冰雪专业队伍;与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共建男、女雪橇国家队;与中国冰球协会、北京首钢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共建北京首钢冰球国家队俱乐部,发布“雏鹰计划”,培养高水平冰球人才,合作普及、推广和提升中国冰球运动。
建立了北京市冰雪运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共谋冰雪运动发展;联合市委宣传部等17家单位,成功打造“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举办100余项国际级、国家级、市级、区级冰雪赛事和活动;冰雪公益体验课、向市民发放的冰雪公益免费体验券、多渠道开展的冰雪知识科学指导大讲堂以及线上快乐冰雪季等活动都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命名52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组建奥运冠军冬奥宣讲团,赴16个区开展冬奥知识宣讲与仿真冰、冰球、冰壶、滑冰体验活动,大力普及冰雪运动。
统筹协调推进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目前北京市共有室内滑冰场35片,预计至2022年将达70余片;滑雪场24座;旱雪场1座,为北京冰雪运动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已于2017年6月7日开工奠基,将于2018年12月竣工。
政策引导 资金扶持 体育产业量质齐升活力凸显
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良机,北京体育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北京市人民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以做大体育产业、增强整体实力。
2016年,全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23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91%,其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销售领域实现增加值93.3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39.8%,对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支撑作用最强;全市体育产业实现收入1154.6亿元,比上年增长8.6%;从吸纳就业方面看,全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为14万人,比上年增长0.2%。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休闲健身服务业内容不断丰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明显提升,体育培训和体育中介市场逐步扩大,体育销售和体育会展首都优势凸显,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日趋融合发展。北京体育彩票产品结构不断完善,运营能力不断提升。
2013至2017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项目补贴、项目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针对体育竞赛表演业、全民健身服务业、职业体育俱乐部、群众性体育活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业等行业进行扶持,共扶持体育产业项目326个,投入资金21.15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约45亿元,体育产业投资主体初步呈现多元化,为培育体育市场,提供体育产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赛事精彩 市场繁荣 国际体育中心影响力充分彰显
五年来,北京体育竞赛市场逐渐繁荣,市体育局围绕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举办了众多高水平精品体育赛事,成功引进和申办高级别重大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精彩绝伦的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全面实现了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获得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以及沸雪北京世界单板滑雪赛等一系列国际高水平赛事,早已成为北京精品体育赛事的名片;而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国际顶级体育赛事,进一步助推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为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与此同时,冬季项目赛事也逐步增多,时间和空间分布日趋合理,形成了多元化赛事格局。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审批,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办赛。裁判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一级以上注册裁判员总人数达到目32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