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印象:四小时“魔术”值得人们赞叹
一个时长四小时的魔术,未必能引起观众兴趣,但平昌冬奥会期间江陵冰上运动场的四小时“魔术”,值得所有人赞叹。
由于对赛场条件要求相近,近几届冬奥会一直将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项目安排在同一场馆进行,平昌冬奥会也不例外,两个项目都在江陵冰上运动场。为了保障两个项目场地顺利转换,国际通行的办法是,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交替进行,但2月17日,结束了上午男单自由滑比赛,四个小时之后,就要进行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和女子1500米比赛。
四个小时,从花样滑冰场到短道速滑场的转换,平昌人决心要变这样一个魔术。
两个项目场地的转换,关键在于冰面。据平昌冬奥组委专门从法国聘请的冰面团队负责人雷米·博乐介绍,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对冰面的硬度、温度、空气湿度等环节有细微差别,花样滑冰要求冰面软一些,短道速滑则要求硬一些,软硬主要通过冰温控制,基本为短道速滑冰温在零下5到零下5.5摄氏度,空气湿度35%至40%,花样滑冰则是零下3.5摄氏度,空气湿度40%至50%。
“平昌冬奥会前,组委会已在场馆下面密布了管线,只要一小时左右,就能调整温度。”博乐说,“相比技术环节的调节,最困难的是磨合协作,毕竟我的团队有14个人,他们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之前合作的经验并不丰富,但相信有了第一次尝试,2月20日的第二次转场就会顺利多了。”
除了冰面,负责本次江陵运动场“飞猫”转播的德国“Spider Cam”公司也要针对两项比赛进行调整。该公司负责人儒勒介绍,花样滑冰转播需要更多全景、远景镜头,“飞猫”不需要大幅位移,而短道速滑转播需要在高速中完成,对于缆线以及摄像机的灵敏度都要求更高。
对于记者来说,同一场地的两项比赛免除了他们舟车劳顿,中间的四小时都用在前一项的采访、写稿、编片上。四个小时后,另一场“战争”又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