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江淮大地上,有一张靓丽的名片:安徽省滁州市体育职业学校;在这所规模不大却屡创佳绩的学校里,也有一张靓丽的名片:林红,校长兼排球主教练。
为什么说这所学校是江淮名片?因为它有两个国家级训练基地和三个省级训练基地;因为它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体育人才,其中世界冠军13人次,亚洲冠军11人次,全国冠军数百人次;因为它被国际手联授牌“国际手联滁州学院”,并领衔在滁州建设“东方手球之都”。
为什么说林红是学校名片?因为她与冠军结缘。执教30多年,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冠军;为国家队、省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担任校长后,她不断为学校拓展新项目,一出手就拿冠军。
真情执教,创造不败神话
大多数教练员都是铁面执教,但林红的执教却多了一份柔情。她把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传递给学生,把母爱融入严格的训练。无论条件多艰苦,训练任务必须完成;无论学生有什么困难,她都用真心去帮助。长期执教给她留下很多伤病,膝盖积水、肩肘酸痛已成常态,可她还是每天都坚持上训练场,手把手地教动作、做示范。有时身体不适就边打着吊针边指导训练,站不起来就坐在场地边上的长凳子上指挥,一激动又“忘乎所以”冲进场地。有一次,她赛前不慎脚踝骨折,就打上石膏坐着轮椅来了,一天也没休息,比赛时坐着轮椅上场指挥,照样拿冠军。
她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甚至家庭纠纷。所以她的大多数学生并不称呼她“老师”,而是亲切地称呼“妈妈”。
临危受命,重铸学校辉煌
林红接任校长时“三缺”问题严重制约学校发展:一缺校园(校园因城市改造被拆而未迁);二缺教练(现有教练员编制60多年未变);三缺生源(独生子女的家长舍不得孩子参加体育训练)。
为了解决新校区建设和校区建好前的临时过渡问题,她一方面着力凝聚人心,带领全校师生克服困难坚持训练,保持滁州的体育成绩逐年稳步上升;一方面积极协调,还利用自己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建言,力促新校区建设,不久即可迁入。
为了解决教练员缺乏问题, 她一方面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通过招考补充人员;一方面内部挖潜,大胆培养使用年轻人,鼓励教练员一专多能。滁州的体操项目一度从巅峰滑落谷底,主要原因就是教练员队伍老化。启用年轻教练员以后,落后状态迅速改变,2014年省十三运上一举囊括了12枚金牌,重回巅峰。
为了解决生源不足问题,她一方面亲自带队深入各个县市区乡镇学校招生,苦口婆心地说服学校领导和老师,说服学生和家长;一方面积极做好已来校参训学生的稳定工作,确保人才不流失。近年来,参训学生逐年增加,学校生源日趋稳定。
解决了“三缺”问题,体校便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在林红这枝体育之花的带领下,滁州体育事业也将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