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以工匠精神持续推进体育创强
2004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体育强县(市、区)和体育强镇(乡)的创评活动,通过十余年的创强工作,2017年全省实现了体育强县(市、区)全覆盖,具有浙江特色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台州市温岭市成为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县,并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强镇(街道)全覆盖,201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试点县市,2017年成为浙江省首批通过“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验收单位。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温岭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体育创强工作,将其作为改善民生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来落实。早在2005年创建省级体育强市时,第一时间出台《关于开展创建浙江省体育强市活动的决定》,召开争创动员大会,把体育强市创建工作列入全市十大重点工作之一,将其纳入全市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考核管理。此后多年来,体育创强工作一直是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写入历届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每年对镇、街道社会经济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美丽乡村、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纳入健康浙江建设和为民办实事等考核内容。
二是强化创建联动。统筹体育、教育、文化、国土、水利等部门资源,成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专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乡镇村居联动、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三是加大要素保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2005年体育经费为529.2万元,2018年时已达2658.8万元;设立体育发展扶持资金,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每年出资640万元补助经费用于基层体育建设,年均安排群众体育经费近1000万元,全民健身项目建设十余年来共投入10亿元;挖掘资源保障体育用地,结合“三改一拆”和闲置土地清理等工作,先后出台多项文件,通过充分利用拆后空地以及边角地建设健身设施。
四是健全长效机制。提出了创强工作“回头看”,对市本级和16个体育强镇(街道)实行动态管理,每4年复查一次,重点检查硬件设施建设是否逐年递增。2009年,顺利通过省级体育强市复评,2016年完成对全市16个镇街道复评。同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民监督团的“镜子”作用,对创强成功后各地体育事业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多年来的体育创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以“创”促“建”,体育设施实现提质增量。2005年,以创建省体育强镇为抓手,全面铺开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又以创建省现代化试点县(市、区)和“四提升四覆盖”为契机,出台相关文件,努力促进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转型升级。目前已建成全国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3个、省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8个、省级以上拆装式游泳池3个、省级多功能运动场8个等各类全民健身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今年把“公共体育设施维护更新项目”列入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共投入573.91万元对全市6850件室外健身器材进行更新维修。同时,在创强过程中不断补齐短板,通过编制《温岭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6-2030)》,将体育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体育设施总体规划,逐步建立起市、乡镇(街道)、行政村三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二是健全体系,群众身边组织不断完善。通过创建浙江省先进体育总会,全力引导、扶持、鼓励体育社团的发展与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体育社团30个,会员注册数近3万,社体指导员6248人等,形成了城乡互动、全面覆盖的群众体育组织框架。三是打造品牌活动,群众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每年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600次,参与群众达30万人次。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达36.8%。依托山海文化等资源,打造“一镇一品、一社一品”,形成了“温岭杯”全国象棋国手赛、中国气排球公开赛等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力自主品牌赛事。四是惠及民生,体育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连续10年举办“全民健身公益大培训”活动、连续6年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等服务活动,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6%。同时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体制机制,在医疗卫生单位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将体质监测项目引入居民健康体检等。(转自10月19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