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体育旅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
![]() |
![]() |
十月,深秋。群山环抱、烟雨蒙蒙,穿过一道道山水屏障,一幅山水城市、美丽乡村的水墨画卷让人如梦似幻。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一场国际性盛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区域内占比92.5%的山地和丘陵,一度成为桎梏贵州发展的“关山千重”。如何利用现有山地资源,弯道取直,变“短”为“长”,这是贵州一直思考和探索方向?
自然而然,发展山地体育旅游成为贵州的路径选择之一。
绿水青山的先天禀赋
“国务院46号文件里专门提出,要利用山河自然资源开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开展区域特色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我觉得这两条都是对贵州说的。”在2015年的生态体育主题论坛上,时任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巡视员张栋曾这样说道。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使得贵州境内林草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国际级公园22个,草海、茂兰、雷公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是开展徒步、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探险、狩猎、露营、滑草、等山地户外运动休闲的必要场所。
西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向大海,贵州连接了中国的一二三四级地理阶梯。从海拔3000米到100米,无数的山岭在这巨大的差异中层叠交错,使得贵州成为世界上喀斯特溶洞分布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也让贵州成为开展登山、攀岩、洞穴探险、山地自行车、汽车越野、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的天堂。
此外,贵州水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九位,境内有乌江、锦江、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清水江、?阳河和都柳江等重要河流,并造就了马岭河峡谷、南江大峡谷、北盘江大峡谷、黄果树瀑布等激流和险滩,是开展龙舟、溪降、溯溪、垂钓、漂流、垂钓、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的理想之地。
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山水环绕的坝子间,涌现出49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创造了独竹漂、打陀螺、龙舟、射弩等250多项民族体育运动。
在贵州,山地与体育的碰撞成为一种可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贵州山地户外运动沉淀了众多品牌赛事。贵阳国际马拉松、晴隆24道拐汽车自行车赛、毕节冷水河溯溪赛、遵义“中国第一骑游小镇”松烟镇骑游、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环雷公山超百公里跑、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娄山关海龙屯山地户外挑战赛等大型体育活动纷纷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按照省体育局和省旅发委的战略布局,贵州拟在2023年前完成50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活动的构建。
体育赛事一步步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短期或者长期市场的发展,各种相关体育旅游产业纷纷布局,成为贵州山地旅游快速增长的支撑点之一。同时,户外运动品牌的形成,产业链的拓展,对第三产业的融合带动,山地体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
国家战略下贵州步履
2016年9月,“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山地户外运动大会”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举行。这是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黔西南举办一年以后,“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大会”登上历史舞台,和“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一起比翼齐飞,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户外运动”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大型峰会。
2017年,以“天人合一·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高度契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全面体现“旅游、运动、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提出,将致力于把贵州建成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支持贵州示范体育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体制机制。
2018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高品质生活。国家体育局副局长杨宁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到:“贵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世界认识贵州、了解贵州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贵州山地体育旅游发展成就、推动体育旅游扶贫的重要平台。”
“窗口”和“平台”的成功打造,暨得益于贵州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其内涵,持之以恒地以国际化视野发展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基本业态,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和贵州“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的山地经济理念。
在此之中,体育既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
已发布的《贵州省“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山地户外运动和水上运动为突破口,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着力点,以特色体育赛事为抓手,大力培育体育新业态,实施体育精品战略,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强省。
对此,贵州目标明确:到2020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计划达到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28%以上,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450亿元。
贵州布局清晰:在大力发展山地景观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的同时,积极探索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加快打造重点景观和精品线路,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把贵州打造成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
贵州步履强劲:启动100个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成立“山地户外运动联盟”、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实施全民健身365行动计划、实施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体育产业培育行动计划、互联网+体育计划,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
贵州省体育局局长吴涛认为,通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投入建设,贵州体育已取得一定实效。其中,黔西南(兴义、安龙、贞丰)获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了我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零”的突破;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和余庆松烟万亩茶海生态体育公园成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此外,我省还获批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5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10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个;全国优选体育项目14个;新建成生态体育公园21个,完成投资近60亿元;授牌500多处体育休闲运动基地,其中,清镇体育训练基地、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麻江下司激流回旋皮划艇基地获国家级训练基地。
体旅扶贫的贵州实践
体育搭台、旅游唱戏。
近年来,贵州省体育局通过扶持特色体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体育旅游经营机构,推动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加强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骨干企业。截至目前,产值在千万元以上具有典型代表的体育旅游企业共16家,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体育旅游装备制造企业4家。
此外,省体育局还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投融资政策的支持作用,利用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引导资金、彩票公益金,以及PPP模式,开展体育旅游项目投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体育旅游项目投资。通过逐步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贵州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助推着全省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
以“国际山地旅游暨山地户外运动大会”的落户地黔西南州为例,“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填补了我国汽车运动竞赛项目无爬坡赛的空白,开创户外汽车运动赛事品牌;“贵州醇”杯全国拓展运动大赛,为拓展运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子;“环万峰林国际持杖徒步大会”,成为国内知名的执杖徒步活动品牌。
在“国际山地旅游暨山地户外运动大会”举办的三年里,2016年,黔西南州旅游总收入226.21亿元,共接待游客2866.46万人次;2017年,黔西南州实现旅游总收入342.5亿余元,接待游客4303.92万人次;2018年上半年,黔西南州实现旅游总收入280亿元,接待游客3320万人,同比增长55%、56%。政策红利也接踵而至:2016年,黔西南州兴义市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2018年,兴义市、安龙县、贞丰县获评为“黔西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体育+旅游”的创新模式凭借其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带动作用,已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在当地体育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的背后,是乡村旅游的四处开花和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如今,黔西南州已形成以双乳峰、三岔河、马岭河、万峰林、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等为代表的经典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了一大批兼具自然生态之美和民族文化之魂的美丽村庄,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和扶贫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借助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黔西南积极开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旅游业中,引导农户把乡村旅游和生产致富相结合。目前全州共有“农家乐”800余户,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州旅游接待人数25%以上。
另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黔西南州实现了10.02万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56636人;2017年,黔西南州减少贫困人口10.54万人,易地扶贫搬迁86056人;2018年前三季度,黔西南州在省扶贫云上共标注2018年计划脱贫25225户、106211人,预计到年底能有96215人达到脱贫标准,实现稳定脱贫,完成任务数的107.38%;164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完成任务数的115.49%。
通过体育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以黔西南州等为代表,贵州实现了从短板到样板的蝶变,使山地体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的新路径。(转自10月23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