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体彩 扶贫支教”走进四川大山深处
![]() |
![]() |
“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可以选择一直留在这里,你愿意留下来吗?”
“当然愿意啊,之前都还在说不想走了呢。”
从高中就有支教想法的黄霞,在大四这一年遇到了这个在她看来难得的机会——她来到了有“小凉山”之称的四川峨边,来到大山深处,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公益体彩 扶贫支教”生涯。
来到峨边的这两个月,黄霞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第一次听到学生整齐的问“老师好”,第一次过教师节……当然,第一次被学生在课堂上顶撞也曾经让她不知所措。毫无经验的她,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着学会处理,“渐渐地我发现,真正调皮的学生,打和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关心和爱,才能让彼此更接近。”黄霞说到。如今,顶撞她的那个学生已经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困难并不是仅仅在于和孩子们的相处,没有专门的体育设施也给黄霞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学校没有标志盘和绳梯,足球课上所需要的场地,黄霞就拿着粉笔,蹲在操场上一笔一笔地画,两个月下来办公桌上全是用剩的粉笔头。虽如此,可她却乐在其中。在“公益体彩 扶贫支教”项目中,成都体育学院除了组织优秀师生支教帮扶,承担体育教学相关工作,还组建了“体育教育”“体育与健康”两个专家团队为峨边县全面提供咨询和指导。自该项目开展以来,就曾有多名老师来到峨边开展公开课。
9月底的一次公开课上,那天外面刚好下起了大雨,于是从成都过来的杨庆彬老师就在课上带领孩子们做拍拍操,意在锻炼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协调性。“那个班的纪律其实并不好,我还悄悄提醒过班主任要在班里注意学生们的纪律,但是那一天我确实很震惊,这样最需要组织纪律才能整齐的授课内容,他们完成得很好。”杨老师的耐心和与孩子们“零距离”的接触让黄霞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要努力打破传统体育课的沉闷,提高小朋友们积极性的决心。现在每次结束之后,孩子们总会拉着她说“黄老师明天还有你的课吗”“黄老师下节课我们继续玩这个好不好”之类的话。每当这个时候,她感觉自己和孩子们距离越来越近。
教育需要家校联动,可是在这里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却是现实。黄霞第一次家访的时候,跟随孩子走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到了他们的家。家访对象是一年级班上的一对双胞胎,他们和所有的留守儿童一样,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家中还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哥哥,一个一岁多的弟弟。正是巨大的生活压力,父母才不得不丢下子女外出务工。“要不是为了生活,哪个父母不想陪在自己孩子身边,看着他们好好长大呢?”黄霞接着说起了一次室内课谈梦想的经历,“当我问到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时,大多数小孩的答案都是发明家、画家、科学家……这大概就是所有孩子们心灵最深处共同拥有的纯真和善良。班里成绩最好的女孩子说,她的梦想是做女超人,她要保护自己的爸爸妈妈。我们无从得知每一个孩子都有过怎样的经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但是,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感动确实太多了。”
短短两个月看不尽这风土人情。在这里,他们感受过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跟他们一起开过篝火晚会,跳过他们的达体舞;精美的服饰、别致的头饰、热情洋溢的舞蹈和优美动听的歌声,都已深深烙印在黄霞的心底。这个背靠大山的民族,他们的质朴和纯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来到这边的人。两个多月里,他们对于这所学校从开始的陌生,到后来渐渐熟悉;从开始上课的紧张,到后来从容不迫,再到得心应手……
随着回去的时间渐渐临近,想要回去又舍不得的矛盾心情越来越强烈。黄霞说,这里远比她想象中好太多太多,上了几天课之后,她就越发舍不得离开。因为“公益体彩 扶贫支教”项目,黄霞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也发现了许多不足,“这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两个月的支教生活也是我生命中的高光时刻。”(转自12月6日《中国体育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