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的道路一定不会有遗憾——徐莉佳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这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开场白。帆船奥运冠军徐莉佳也被誉为“海的女儿”,她面对的大海,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怒海争锋,而她与大海相处的日子,充满了自由的豪情和挑战的艰辛,即便涂上如石灰一般厚的防晒霜,历经风吹浪打太阳晒也无济于事。徐莉佳自嘲黝黑得像渔夫,而今,这条“小美人鱼”捧着金牌上岸了……
她的成长——
我选择的道路一定不会有遗憾
练了6年游泳后,1997年,10岁的徐莉佳被帆船教练张静选中,小小年纪改了行。离家时,她撂下一句话:“妈妈请你以后放心,我选择的道路一定不会有遗憾。”
1997年6月27日,徐莉佳记得清清楚楚,那是她到上海帆船队报到的日子,当时她就蒙了,“爸爸妈妈说去练练也挺好的,我就去了。当时还把帆船当作了帆板,在电视上见过帆板啊、冲浪啊,觉得还挺时髦的,结果入队才知道是两码事。”
半年后,徐莉佳随队去了海南,第一次与大海亲密接触,但留下的却是狼狈不堪的记忆,“前半年在淀山湖(位于上海青浦)练的时候,都是一条船两个人,我们新人都是有师傅带的,想想这次真的下海,肯定师傅还在的。没想到,居然让我们单独出海,这下可狼狈了,又是断了缆,又是扯掉帆,紧张得把器材都给弄坏了。”
11岁那年,徐莉佳去国外参加青少年OP级帆船赛,她头发剪得很短,像个小男孩,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意大利男孩和她打了起来。自从那件事后,徐莉佳发誓一定要学好英语,这样不管在国外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自己说清楚,不会因为语言障碍受委屈。14年后,徐莉佳成为中国运动员里英语最拿得出手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年有那么个心结。
徐莉佳热爱乘风破浪的自由感觉,但也曾有过惊涛骇浪的心悸经历。12岁在福建训练时,她遇过一次险,“教练出门前还说:‘没事的,就是天色暗一点。’谁知道一出海,就碰上了暴风,他最后一次测试,说浪有17米高。以往遇到狂风暴雨,我们的船都会被教练船拖回来,但那次连教练船都打翻了。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心里就在想‘老天保佑啊,让我平安回去吧!’事后问队友当时在想啥,大家居然都是这个念头。当时也挺神奇的,我们全队没有一人的器械发生故障,放在平时肯定会出问题,但那次竟然都没事,全队都安全返航。”
1999年亚洲帆船锦标赛,徐莉佳随中国队夺得OP级帆船团体冠军。两年后再战亚锦赛,她获得团体第三名。2001年世锦赛,年仅14岁的徐莉佳夺得OP级帆船比赛女子冠军;一年后,她再次参赛,成功卫冕。2002年釜山亚运会,徐莉佳夺得帆船女子OP级金牌。至此,她实现了亚锦赛、世锦赛、亚运会的“大满贯”。
2003年,按照国际帆船帆板协会的规定,超过15岁的选手必须由OP级帆船改练大级别项目。于是,徐莉佳依依不舍地离开恩师张静,转投到刘小马教练麾下,项目也由OP级改为激光雷迪尔级。巧的是,刘小马正是张静的丈夫。
在徐莉佳眼中,两位师傅的执教风格迥然不同:“张教练就像慈母,我现在还经常给她打打电话,说说心里话。而刘教练更像严父,有时候特别厉害,让我有点儿怕。”
在张静眼中,徐莉佳是个“特别要”的孩子,在上海话里,“要”指的是“有进取心、认真、能吃苦耐劳”,当年张静手下的20多个孩子,只有徐莉佳坚持到了最后。而在刘小马眼中,徐莉佳则是个“特别有自制力的孩子,而且很能吃苦”。
北京奥运会夺得铜牌后,张静曾经担心年轻的徐莉佳能不能“平和地面对荣誉”。当短暂的辉煌过后,徐莉佳重新驾船出海,这才有了四年后伦敦奥运会的大放异彩……
她的伤病——
一只眼睛看不见,一只耳朵听不清
“我爱帆船这个项目,爱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所以,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能让我离开帆船,除了伤病。”徐莉佳如是说,她还记得自己在18岁成年时,曾经许下一个心愿,“健健康康,如果伤了、病了,还怎么能继续练帆船呢?”
徐莉佳有先天性的眼耳弱能残疾,这是她爸爸说的:“她一个眼睛看不见,看人都是模糊的,一个耳朵听不清,教练讲话都得把头凑得很近。我想方设法带她去治疗过,但都没办法,她就是要比别人付出得多,教练讲话,她要把头凑过去……”
恩师张静也对徐莉佳右耳的缺陷印象很深,“每次我讲话,一队孩子中,总有一颗脑袋探在最前面,我一看,就觉得这孩子有股特别的认真劲儿,我就对她格外关注,当时我不知道那是因为她听力不好。”这些先天疾患并没有阻碍徐莉佳的帆船之路。
伦敦奥运会夺金后,媒体对徐莉佳的眼耳弱能进行了报道,徐莉佳解释说:“我觉得没有媒体报道得那么夸张,我眼睛也都挺正常的,跟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听力嘛,也正好可以让我更专注自己的事情,而且你也可以觉得正常交流没有问题。所以我还是一个很健康的人。”
除了先天性疾患,徐莉佳的职业生涯可谓命运多舛。
2002年底,15岁的徐莉佳左膝关节被查出了一处肿瘤,当时她原本在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父母和教练的劝说下,她放弃了那届奥运会,接受了手术。手术后,医生告诉徐莉佳,这个小肿瘤如果不及时切除,将在3个月后转化为恶性肿瘤,那她将不得不面临截肢。
手术后仅仅休息了一个月,徐莉佳就赶回了上海水上运动中心,“自从那次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热爱帆船,刚做完手术的那几天,我真是好想念大海啊!腿脚不好,就练练上肢力量,总不能荒废半年那么长时间吧。”
去年4月,徐莉佳的腰伤严重到连轻微的训练都没法进行,那时她甚至考虑过退役。队医张卫忠回忆说:“她坐也不是,躺也不是,上海、北京各地的专家都看了,没什么效果,但她的症状特别明显,肌肉始终在跳动、疼痛。这种症状从中医角度可以解释得清,因为这个项目在海上受凉比较多,之前有一些治疗导致肌肉也有点问题,后来我对她的治疗主要以肌肉为主,短期就好了,复出一两个月后就拿到荷兰世界杯冠军。”
正当状态重返巅峰之际,今年年初,徐莉佳再次遭受打击,1月29日,她在美国帆船世界杯比赛后的恢复性训练中意外摔倒,造成手掌螺旋性骨折。第二天,徐莉佳团队返回上海,她在上海华山医院接受了手术。在伦敦拿到金牌后,徐莉佳特意去了华山医院探望医生、护士,把金牌轮流挂在他们脖子上,“没有他们,我就赶不上这届奥运会,更别谈拿金牌了。”
参与手术的华山医院手外科徐文东教授说,徐莉佳是个“硬骨头”,“正常伤筋动骨都要100天恢复,徐莉佳一个月就基本康复了。帆船运动一直要用到手,徐莉佳的手骨因此特别硬,正常的骨头中间都有髓腔,徐莉佳基本就没有。”手术中,徐文东要为徐莉佳的伤手拧钢筋,他当时特别小心,“拧完真是一身汗!”
华山医院手外科康复部主任周俊明回忆道:“手术后,徐莉佳在华山医院特训了3个星期,每天坚持上下午各两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小姑娘一点架子也没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边做康复训练,还边看英语书。”一个月后,徐莉佳重返福建东山帆船训练基地,为伦敦奥运冲刺。
她的未来——
不会说退役,更不会说离开
“不会停下来的,我热爱帆船,热爱大海,我会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直到我必须和他们分开的那一天。所以,当然不会说什么退役,当然更不会说什么离开。”25岁的徐莉佳明确表示不会退役。她的妈妈告诉记者:“在去伦敦时女儿就说过,如果身体允许,一定要坚持到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我们期待能看到徐莉佳在浩瀚的大西洋上扬帆远航。
下一个奥运周期,徐莉佳期待能进行更加科学的训练,“我会注重再生和恢复,所以说不会像以前那样对科学训练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出现一些过度训练,那样容易给身体带来伤病,现在我对训练量的控制会更加沉稳。”
但在重新出海之前,徐莉佳需要休息和充电。
在徐莉佳返回上海之前,她的父母已经盘算好,“女儿在外训练16年,回家的次数很少,这次全家要出去玩一次。”没想到徐莉佳返沪后穿梭于各项庆功活动。9月开学后,徐莉佳说:“这项议程暂时延后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真的有机会,看情况吧!”2010年,徐莉佳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本科学位,现在她已重返校园充实自己,“我觉得自己可以和同学很好地打成一片,这都不是问题,还是要看老师的安排。”
徐莉佳特别好学,这从她对英语的钻研便可见一斑,她爸爸说:“只要是她觉得有用的,不管多贵都舍得。大概是2010年寒假,她报名参加了一个英语强化班,学费七八千元。但她觉得值,说是自己口语好,但基础语法弱,强化过后就好多了。”去年,徐莉佳还考取了国际帆船联合会的国际裁判证,这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一张证书,“以后未必干这行,但她向来喜欢多学点东西。”
说起女儿的学习劲头,徐莉佳的妈妈说:“她很乖,一回家总要帮忙洗碗。一边洗,一边把手机挂在边上放英语,时间一点也不浪费。她打算先把本科读出来,可能还有读研的打算。”
记者特别关心徐莉佳的终身大事,这让她有点不好意思,“这事急不来,一切随缘。我想我的另一半,应该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能陪着我一起看书,静静地,那该有多好。”
徐莉佳爸爸披露的择婿标准是这样的:“标准就一条,对我们女儿好,而且女儿喜欢他就行。别的就看他们去相处了,我觉得当父母的别太插手了。她妈妈喜欢上海女婿,我就觉得都可以,新上海人也行。甚至她找一位外地丈夫,要搬去别的城市生活,我也觉得没问题,只要小两口能处得好,怎么都行。至于婚房,你说要一个踏上工作岗位才几年的小年轻攒钱买一套大婚房,这不是强人所难嘛。所以我们也实事求是,都没有硬标准。”
即使远离大海和帆船,徐莉佳也不会彻底放下自己的事业,“原计划是今年不再参加什么赛事,以学业和家庭为主。与此同时,我要保持体能,每天在健身房训练一两个小时,等到明年再制订一份详细的复出计划。实际上,我每天的生活还是井然有序的,除了完成队伍给我的安排,我还是有时间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感觉挺踏实的。”
(张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