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卫:北马组织和参与者皆以安全为首

    猝死事件、安保问题、天气影响……当外界仍然以这些问题拷问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时,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表示:“每一年,北京马拉松赛事组委会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长跑事业绝不能因噎废食。一方面,参赛选手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增强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而赛事主办方仍需坚持现有的服务保障力度。无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要做到安全第一。”
    据王大卫介绍,国际田联针对马拉松比赛有专门的规程规定,北马也肯定会按照标准执行。“我们在每个5公里点都有一个饮料站。从5公里开始,每隔2.5公里都有水站,这些水既可以喝,还有一些吸水海绵可以用来擦拭、降温。而虽然大多数专业选手都不需要进食,但是一些业余选手可能在后期会感觉饥饿需要补充,所以今年赛事组委会还特意在30公里到35公里这样一个阶段里还提供能量棒。”
    而在医疗保障层面,“我们依然在坚持整套的医疗服务体系。赛事行进路线的每100米,我们都设有经过北京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培训的志愿者,另外每5公里都有救护点,还有专门的绿色通道。在沿途有8至10家指定的医院为急救随时做好准备。当然,如果出现意外,我们还有一套完善的保险理赔工作。作为组委会,作为组织者来讲,只有我们把这样一些细节做得尽善尽美,才能尽到最大程度保护参赛者安全的责任。”
    王大卫强调:“作为赛事主办方和赛事主管部门,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通过媒体,以及印刷手册等方式尽到告知义务,作出正确的引导。有的选手不吃早餐就去参加比赛;有的选手不做准备活动;有的选手因为患了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觉得不是问题,主观希望珍惜来之不易的报名机会去参赛;有的选手跑步过程中不正确补液;有的选手跑到筋疲力竭了还坚持……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出现意外。我们更希望长跑爱好者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有一个数据表明,在美国全年将近800场马拉松比赛中,无论专业选手还是业余选手,能够坚持跑完全程马拉松的约有50万人,而中国一年只有不到三万人。这一方面证明中国的路跑人口数量尚未扩大,另一方面表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还有待加强。“像北京马拉松,从最早5000人跑全程,然后设8000人跑全程,去年是一万两千人跑全程,今年是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今后的北京马拉松发展会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多,逐步向以全程马拉松为主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北马向国际高水平马拉松赛事方向靠拢的标志。”

(叶珠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